公元1390年,朱元璋下令誅李善長三族,將其妻女弟侄70餘人押赴法場。處死前,李善長拿出當年朱元璋禦賜的免死金牌,想要保命,誰知朱元璋不認賬,冷笑一聲道:“你再看看,金牌上是怎么寫的?”李善長仔細一看,立刻面如死灰!
李善長的死在明史上也算一樁懸案。以胡惟庸之名連坐,中間卻相隔了十年。
李善長被稱為“再世蕭何”。蕭何當年陪高祖劉邦打下江山後,也險些沒能善終,而李善長在大明江山逐漸穩固後也迎來了他的結局。職場打工就是這樣,最忌諱功高震主,你要既能凸顯自己是老黃牛,又不能讓領導心裏不舒服,這是一門學問。
![李善長被誅三族成明史懸案,丹書鐵券背刻的是朱元璋的心機插图1 圖片](https://szjm666.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themer/assets/images/lazy.png)
李善長是個文人,他應該懂得水利萬物而不爭的道理,但終究是權勢迷了眼睛。他比朱元璋大了14歲,認識老朱的那一年,朱元璋還是軍中的無名小將,還沒有揚名立萬。可李善長一眼就看中了朱元璋的潛力,在滁州鐵了心的要跟他。
朱元璋身邊的武將能臣不少,但唯獨缺一個智囊,缺一個穩定軍心的大腦。武力可以操練,唯獨腦子這個東西學不來,做不到。李善長以他的學識和閱曆征服了朱元璋,以自己的統籌和謀略本事站住了腳跟。
攻占滁州的時候,李善長不僅幫朱元璋規劃軍資儲備,還幫他搜羅人才,幫他和投誠者進行談判社交。軍中有矛盾,他又要出面協調,安撫兩方。他又幹人事,又當行政,還得偶爾行使文秘的職責,幫朱元璋起草個文書,還得做軍師,出謀劃策。
郭子興對朱元璋起疑心,逐漸分散他的兵權,並想將李善長調到自己的部下重用,李善長拒絕了郭子興,對朱元璋忠心耿耿。二人配合默契,在軍中一個唱紅臉,一個白臉,將士們無不服氣。
李善長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正因為有他做這些精細活,才使得大後方穩固無憂。在古代,衡量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舍不舍得一條命,而在於你是不是無可替代。這也是為什么那么多沖鋒陷陣以命搏出來的功勳中,李善長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和他們平起平坐。
![李善長被誅三族成明史懸案,丹書鐵券背刻的是朱元璋的心機插图3 圖片](https://szjm666.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themer/assets/images/lazy.png)
朱元璋說:李善長雖然沒有戰場的功勳,但他仍功不可沒,應晉封大國。
朱元璋論功封賞,賜李善長免死的丹書鐵券,允許子孫世襲,同時也可免其子一次死。就連劉伯溫獲得的封賞也不及李善長的十分之一,可見朱元璋對他的感激之心。
生活逐漸安穩無憂,手握重權的李善長也變得目中無人起來。他結黨營私,貪汙受賄,違背法制,對朱元璋也兩面三刀。李善長將胡惟庸推薦給朱元璋做宰相,胡惟庸後來私募軍隊,有謀逆之嫌,本就對這些功臣忌憚不滿的朱元璋,便已經起了殺心。
公元1380年,胡惟庸被告發,朱元璋發現這是一個好機會,借胡惟庸案牽連了三萬多人,此時唯獨放過了李善長。但李善長並沒有從胡惟庸身上吸取經驗教訓,反而越發的胡作非為,不知收斂。
1390年,朱元璋流放了一名叫丁斌的人,他是李善長家的親戚,朱元璋有敲山震虎之意,卻不成想李善長竟鬥膽前來求情,要求朱元璋赦免他。於是,沒多久丁斌就在獄中招供,說當年李善長的侄子李存義幫胡惟庸造反出了主意,緊接著李存義就指認李善長當年也幹了。
與此同時,更有那能掐會算的大臣,說天有異象,臣子生二心。條條都指向李善長,百口莫辯。後世學者有人研究說,這很可能是太祖故意做的一個局。
但是與不是都不重要了。
如果真是誣告,冤枉你的人比你還知道你有多冤枉,解釋又有何用。
![李善長被誅三族成明史懸案,丹書鐵券背刻的是朱元璋的心機插图5 圖片](https://szjm666.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themer/assets/images/lazy.png)
李善長回家翻出丹書鐵券,要求朱元璋兌現當年的承諾,可那鐵券上明晃晃的幾個字寫著除謀逆之外。李善長這次徹底明白了,他全家上下幾十餘口都跟著成了刀下亡魂。
朱元璋還將李善長的罪行寫成了《昭示奸黨錄》,公布於眾。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jm666.com/lishi/23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