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為何成也法家,敗也法家?

最早期的法家思想,在肯定“法治”同時並不排斥“德治”。

戰國時期伴隨著兼並戰爭的發展,為求富國強兵,法家廢除了“德治”原則。這一時期的法家思想是具有國家主義色彩的,商鞅變法便是其中佼佼者,並帶動秦國強大。

秦帝國建立後,法家思想由“法治”轉向了“術治”,產生了絕對的君主專制理論,秦二世而亡與之有很大關系。

因此說,秦成也法家、敗也法家。

劉劭《人物志》說:“建法立制, 富國強人, 是謂法家。管仲、商鞅是也。”

秦國第一次成為與中原各國相抗衡的大國是在秦穆公時期,此前乃西部邊陲的小國。但此後的二百六十餘年,秦國國力衰弱,內外交困。秦孝公即位,商鞅變法一轉局勢,躍居第一強國。

戰國中期“大國務戰, 小國務守”,只有富國強兵才能夠贏得兼並戰爭,救國圖強便是商鞅變法應運而生的主要思想。事實上,變法運動還有李悝變法、吳起變法、申不害改革、樂毅改革等等,只是商鞅變法更加徹底,效果也最好。

商鞅變法主要內容:以法治國,規范國家社會活動;廢除井田制, 實行稅收制;廢除分封制, 實行郡縣制;廢除貴族世襲制, 實行軍功爵制等等,皆是旨在富國強兵的全面而徹底的革新。

《戰國策》說:“商君治秦, 法令至行, 公平無私, 罰不諱強大, 賞不私親近, 法及太子, 黥劓其傅。期年之後, 道不拾遺, 民不妄取, 兵戈大強, 諸侯畏懼。”

《戰國策》又說:“商君為孝公平權衡, 正度量, 調輕重, 決裂阡陌, 教民耕戰, 是以兵動而地廣, 兵休而國富, 故秦無敵於天下, 立威諸侯。”

雖然此後商鞅遭車裂,但法家思想依舊指導秦國強盛。

秦始皇得以統一天下,除了“奮六世之餘烈”外,應歸功於法家思想對秦國的貢獻。但成也法家,敗也法家,秦帝國二世而亡短短十五年即滅亡。這一時期的法家思想由“法治”轉向了“術治”,建立了絕對的君主專制理論,去天下人之私以滿足君主一人之欲導致了皇帝肆無忌憚,民不聊生。

韓非說:“堯為人君而君其臣, 舜為人臣而臣其君, 湯武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屍, 而天下譽之, 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也。” 韓非是這一時期的法家代表,他認為任何形式下臣子都應該順從於君王,即使是十惡不赦的暴君,形成了絕對服從絕對效忠的君臣觀念。

此後,李斯“督責之術”也說:“……若此則為督責之誠, 則臣無邪, 臣無邪則天下安, 天下安則主嚴尊, 主嚴尊則督責必, 督責必則所求得, 所求得則國家富, 國家富則君樂豐。” 所有的前提,都是以君為本。

秦帝國建立後依舊采用法家重刑思想,且因一統導致心態的驕橫也進一步加劇了窮奢極欲觀念。因此秦帝國出現了“刑者相半於道, 而死人日成積於市”,大規模軍隊民役被調去北築長城、南征南越,“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 乃分作阿房宮, 或作麗山。” 秦二世也說“彼賢人之有天下也, 專用天下適己而已矣。”

二世而亡是有緣故的,根源便是“私天下”觀念的形成,而這是法家“以君為本”思想的必然結果。

結語:秦成也法家,敗也法家。商鞅變法為秦國富國強兵,為一統集聚了雄厚實力;“以君為本”的絕對君主專制思想又導致了皇權的失衡,導致窮奢極欲敗壞國本。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jm666.com/lishi/10437/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