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有這么一個很有意思的角色——智多星吳用,此人是梁山首席智囊,為山寨掌管機密的軍師,他幾乎策劃了梁山所有的軍事行動,為梁山集團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在演義小說中加入這么一個角色,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傳統套路,《三國演義》裏的諸葛亮,《隋唐演義》裏的徐茂公,《封神演義》裏的薑子牙…這都是類似的人物,但是,如果仔細感受,吳用又不像這些人,他總給人一種“更江湖氣”的感覺。
怎么這么說呢?咱們來比較比較諸葛亮和吳用就知道,《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那是什么角色?隆中奇對,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三氣周瑜…那是運籌帷幄的大政治家;而吳用則是幹啥呢?利用蒙汗藥偷生辰綱,靠寫反詩坑盧俊義,令李逵劈死小衙內逼朱仝上山…
相對於諸葛亮的謀略與智謀,吳用盡是用些不入流的“流寇手段”,從格局和品味上對比差太遠…
說到這裏肯定會有人吐槽:你這不是廢話嘛,諸葛亮是大政治家,而吳用是強盜集團的一員,本來就是“流寇”,用流寇手段不是很正常嗎。
哈哈,這么說倒也沒錯,但是如果結合吳用的另一個身份來說,那這個事情就很有意思了,什么身份呢——吳用是讀書人。
吳用首次出場是在《水滸傳》第十四回,原著用了一曲《臨江仙》來說吳用:萬卷經書曾讀過,平生機巧心靈,六韜三略究來精。胸中藏戰將,腹內隱雄兵。謀略敢欺諸葛亮,陳平豈敵才能。略施小計鬼神驚。字稱吳學究,人號“智多星”。
可以看到,吳用此人是典型的知識分子,但是要加一個前綴,他是“底層知識分子”。
這說明什么呢?說明兩個問題:“知識分子”意味著他的見識和管理能力在當時遠超一般人,要知道封建時代的識字率基本不超過百分之十,像吳用這種人,在獲取信息和思考深度上本就遠遠超過一般人,所以吳用天生有著居“廟堂”的底子;但同時,“底層”則意味著在北宋末年的渾濁時代,吳用無法真正擠進統治階級,只能在社會上鬱鬱不得志(吳用原本以富豪子弟的家教老師為職),所以,他又有“江湖”的氣質。
在真實的曆史中,一個王朝的流寇團夥一旦有了知識分子加入,那其組織能力和破壞力便會成倍增加,但是通常來說有功名的知識分子是不會加入流寇團夥的,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受到儒家信條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們本就屬於國家體制的一員,不屑於淪落江湖,但是像吳用這種底層知識分子不同,朝廷沒給他們合適的舞台,他們就會自己創造舞台!
讀過書的野心家在古代的煽動力和破壞力極為強大,比如洪秀全,黃巢等
林沖火並王倫後,扶晁蓋坐了梁山第一把交椅,緊接著就把第二把交椅給了吳用,這裏面的對話很有意思,林沖是這么說的:…‘學究’先生在此,便請做軍師,執掌兵權,調用將校,須坐第二位。而吳用一開始謙虛到:“吳某村中學究,胸次又無經綸濟世之才,雖只讀些孫吳兵法,未曾有半粒微功,怎敢占上?”
當然,這只是謙虛,後來吳用還是坐了第二位,不過從對話中我們能發現什么呢?林沖的對話很自然,是古代民眾對於知識分子敬畏的體現;但吳用的回答很精妙,他說自己僅僅是“村中學究”,但“讀過兵法”,明顯能體現出,吳用對自己的實力(讀過孫吳兵法)有自信,吳用對自己現在的狀態(村中學究)很不滿!
不過,現在吳用有了自己的舞台了——梁山!
梁山集團代表的江湖社會和朝廷代表的廟堂社會,其運行法則是不一樣的(當然本質是一樣,爭奪利益),朝廷上的“吃法”是穿著人模狗樣的衣服,說著道貌岸然的話互相爾虞我詐;但江湖中的“吃法”則直接的多,血雨腥風,於是,相對於諸葛亮,吳用的行事作風便顯得要“接地氣”的多。
但是,不要忘了最重要的前提,吳用是讀書人。
讀書人是有著自身的理想和抱負,所以吳用自然不可能和李逵一樣,酒足飯飽整天叫嚷殺人,吳用,他不是混日子過的流寇,他是野心家!吳用,他是想幹出一番事業的。從這個角度看,吳用的檔次是高於梁山大部分人的。
吳用不可能接受一輩子只窩在一個盜賊團夥當軍師的命運。
也正是因此,《水滸傳》中期我們發現一個很微妙的現象:雖然吳用是和晁蓋一起上山的,但宋江上山後,吳用和宋江的關系走得非常近,吳用對宋江的親近程度,甚至超過了晁蓋!
這個原因當然很好理解,吳用是何等人物,他早就發現晁蓋和宋江的差距,晁蓋確實是江湖威望高,但也僅限於此了,他僅僅是一個江湖領袖;而宋江呢?從“潯陽樓題反詩”就能看出來,宋江和自己一樣,有抱負,而且,宋江雖然只是不入流的小吏,卻也在官場上摸爬滾打多年,早已練得“刀筆精熟、吏道純熟”。
於是,從“江州劫法場”開始,吳用越來越偏向宋江,成為宋江的心腹。當晁蓋死後,吳用竭力將宋江扶上了梁山之主的位置,然後呢?打敗朝廷圍剿,接受朝廷招安,跟隨宋江南征北戰…
招安,這一主意曆來飽受《水滸傳》讀者詬病,可問題是,在當時的社會,不招安意味著什么呢?推翻朝廷是沒有實力的,只能在朝廷的圍剿下全軍覆沒,然後落得一個盜賊的壞名聲。吳用明白這一點,所以他是支持招安的。
終於,在平定方臘後,元氣大傷的梁山集團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吳用被授予了授武勝軍承宣使,終於,作為一名知識分子,吳用成功了。
但是,就此結束了嗎?當然沒有,如果這樣的話,那《水滸傳》就很不好看了,在作為知識分子成功的同時,吳用還有另一個身份:江湖人士。
這意味著什么呢?就朝廷而言,意味著吳用永遠是另類!宋江也一樣,盡管宋江就任楚州安撫使後“…兼管總領兵馬,到任之後,惜軍愛民,百姓敬之如父母,軍校仰之若神明,訟庭肅然,六事俱備,人心既服,軍民欽敬。”他是一個清明好官,也免不得受高俅、蔡京等奸人陷害而死。
而“江湖人”這個身份對吳用自己而言,則意味著他仍然有著“重義”等江湖風氣,以吳用之頭腦,他自然知道——自己終身不可能被朝廷真正的認同,就任後也常思念之前的兄弟,當他來到楚州看望宋江等人,發現他們已死之時,吳用的選擇是:和花榮一起,兩個大哭一場,雙雙懸於樹上,自縊而死。他們自縊於楚州南門外蓼兒窪宋江墓前,後百姓將他的屍身葬於宋江墓側。
老版《水滸》中吳用的結局,盡顯淒涼悲愴
這,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為悲壯的結局。
和宋江一樣,同時具有“底層知識分子”和“流寇”兩種屬性的吳用也是一個很複雜的人物,相對於傳統信奉孔孟之道的知識分子,他陰險狡詐,詭計多端;但相對於殺人不眨眼的流寇,他的水准和抱負又要高出一截;他不屑於一輩子當流氓土寇,但是,對於梁山集團,卻也有著心理的一份認同和情感歸屬。
吳用的計謀不入流,有時可以說是喪盡天良,但是喪盡天良並不意味著行屍走肉,當吳用看著自己辛苦經營的梁山集團走向幻滅,兄弟們下場淒楚之時,他也沒有緊緊抱著傳統之知識分子對功名利祿的渴求不放,而是毅然選擇和兄弟們一起上路。
吳用,他有著知識分子的傳統觀念,可是畢竟身處基層,在江湖摸爬滾打,所以傳統“不侍二主”的正統觀念在他眼中比較淡,所以他很快就由晁蓋的心腹轉為了宋江的心腹,但同時,他心底仍有著忠義信條,即使是傾向宋江,卻也從未暗害過晁蓋;身為江湖人士,吳用有著極為狠辣的一面,為了利益多次害人家破人亡,可畢竟其是好漢而不是流寇,所以當梁山集團覆滅的時候,他也選擇殉節。
吳用可能無用,但總不是高俅。
在北宋末年這個渾濁的大環境下,吳用終究是無用,但“忠與義”的情感信條,吳用仍然是具備著,畢竟,再怎么說,他也是梁山集團的一員,再怎么精准計算利益的知識分子,也是有感情的。古語雲:“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意思是當讀書人進入了“體制”這個花花世界,往往也會變得精於算計,背信棄義,從熱血青年蛻化為無恥政客,相反,底層民眾卻有著肝膽相照的高貴品質,因為惡劣的生存環境使得他們必須抱團,否則便無法生存。
可是,從吳用的結局我們能看到,當知識分子同樣保留著忠義信條時,當知識分子理想幻滅,兄弟淒涼之時,他們做出的選擇,也能夠悲壯無比。某種程度上看,這也是中國人的氣節。
作者:雲帆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jm666.com/lishi/1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