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為什么排在四象之首?

說起“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這句話,大家可能都是耳熟能詳,但是,你知道青龍為什么排在這四象之首嗎?

青龍為什么排在四象之首?
 

在說青龍之前,咱們要先說一說四象的來曆。

早先,我國古代的人們把天空的恒星劃分成為“三垣(音同元)”和“四象”七大星區。所謂的“垣”就是“城牆”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宮;“太微垣”象征行政機構;“天市垣”象征繁華街市。這三垣環繞著北極星呈三角狀排列。

在“三垣”外圍分布著“四象”,古代人為觀測日、月、五星的運動而將黃道和赤道附近的區域分作二十八個星宿(音同秀),俗稱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又按方位及季節,分為東、南、西、北四宮,每宮七宿。人們分別將各宮所屬七宿連綴想象為一種動物,正好對應了“四星象”,即“東青龍、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

青龍為什么排在四象之首?
 

也就是說,古人們覺得東方的星象如一條龍,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鳥,北方的星象如龜和蛇。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青龍顯現;春夏之交,朱雀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頭;秋冬之交,玄武上升。

另外,“四象”在我國古代最早指的是的老陽,老陰,少陽,少陰。《易經》中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太極為一,意為混沌,兩儀指的是陰、陽,而四象就是從陰、陽中衍生的。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五行”中,青龍又代表了木,白虎代表了金,朱雀代表了火,玄武代表了水。

青龍其實最早叫蒼龍,因為後來古人又將四象與五色相配,所以東方蒼龍就被叫做了青龍。而西方白虎顏色為白,南方朱雀的顏色為紅,北方玄武的顏色為黑。

青龍為什么排在四象之首?
 

古代,中國傳統方位是以南方在上方,和現代以北方在上方不同,所以描述四象方位,又會說左青龍(東)、右白虎(西)、前朱雀(南)、後玄武(北)來表示,這就是為什么青龍在四象裏排第一的原因。

青龍,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總稱,其狀如一條龍,又稱蒼龍,其色青,表東方, 原為古老神話中的東方之神,從先秦時代開始它就是代表太昊與東方七宿的神獸,而到了漢代五行學說開始興起,它的象征含義又多了甲乙與春季,在八卦中對應了震與巽。

東方七宿其形像龍,從它們的字義上就可以看出來。角是龍的角,亢是頸項,氐(音同低)是本,而是頸根,房是膀,是脅,心是心髒,尾是尾,箕(音同機)是尾末。還有在龍心部位的心星,也有人稱之為“大火星”,它跟晴雨有關。又因為青龍屬木,所以也是木星當年的年太歲。

青龍為什么排在四象之首?
 

早在先秦時期,青龍就逐漸演化成為了四象神獸之一,而那時候,玄武的角色還沒有出現,當時在北方的代表瑞獸還是神鹿,而青龍還一直是神獸的形象。到了宋朝以後,隨著道家的興盛,四象逐漸被人格化,演變為人形神,並有了其封號,其中青龍就號為“孟章神君”。

後來,隨著我國曆朝曆代對龍圖騰的崇拜,青龍的形象越來越複雜,也越來越生動,地位也變得更高了。但咱們老百姓最常見的,還是龍王廟裏的龍王爺,這位兼具了人身和獸形的神仙,可以說是老百姓最熟悉也最親切的了。

說起來,青龍也是龍的一種,而關於龍,更是我們一時半會都說不完的話題了,今天就給大家多說幾句吧。

在我國先秦古籍《山海經》的描述裏,大部分龍還是被騎在身下的坐騎,或者是拉動龍車的動力,抑或是大神握在手裏的神獸或兵器。在黃帝時代,傳說長翅膀的應龍則是黃帝的一員大將,幫助黃帝戰敗了炎帝,以及後來的蚩尤。

到了夏朝,當時在位的夏帝孔甲還讓一位叫劉累的人養過一雄一雌兩條龍,後來雌龍死了,劉累還拿龍肉做了美味進獻給了孔甲。包括到了東漢,《述異記》中還說漢和帝劉肇主政之時,一天下大雨,一只青龍墜落於皇宮中,於是皇帝命人烹飪了這條青龍,還賞賜眾位大臣龍肉湯各一杯。

以上的傳說中,龍的地位還沒那么高,甚至還能養龍、吃龍肉。而據說是從漢高祖劉邦開始,皇帝開始被認為是“真龍天子”,龍的地位才逐漸變得高貴起來。

原因是,劉邦的父親曾經看到一條蛟龍伏在妻子身上,接著沒多久,妻子就懷孕生下了劉邦。而且,後世描述劉邦長得就有龍的威儀,“左股七十二黑子”,左大腿上還有七十二顆黑痦子像龍鱗一樣,也是他是“真龍天子”的證據。

當然,咱們大家都心知肚明,這其實都是在抬升皇帝的地位罷了。後世的皇帝更是有樣學樣,大家都是九五之尊,自然而然也都成了“真龍天子”。到了唐宋之時,龍徹底成為了皇帝和皇族的代表。

青龍為什么排在四象之首?
 

唐太宗李世民也從前輩劉邦那裏找到靈感,史載他誕生之日,有人看見兩條飛龍降臨於產房之外,儼然又一個龍之子傳奇。而宋代從宋太宗開始,新皇即位後開的第一次進士及第榜被稱為“龍飛榜”;此外,皇帝的宮闕被稱作“龍樓”,所有皇帝相關的東西都開始冠上“龍”字了。

而關於龍的樣子,據說源自黃帝和炎帝合並一家,打敗了蚩尤,兼並了中原各部落和氏族圖騰,就集中馬、蛇、鳥、羊、牛、魚和鹿等圖案,設計出了龍的圖騰和畫像,而之後的華夏民族,也就被統稱為“龍的傳人”。

而龍的具體形象在東漢時期基本上就大致成型了。東漢王充《論衡》裏說:“世俗畫龍之象,馬首蛇尾。””許慎《說文解字》裏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的說法。

東漢文學家王符,說龍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到了現在,龍的形象深入人心,主流的說法有以下這些:

關於龍的顏色。除了咱們今天的主角青龍,還有金龍、赤龍、黑龍、白龍比較常見,在一些九龍壁上,還有藍龍和紫龍的形象。

關於“五爪為龍,四爪為蟒”。這個說法其實形成於清代,主要作為皇帝與下臣服裝上紋飾的差別,皇帝穿”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這只是名稱上的差別而已,從龍的形式上來講,無論龍和蟒都是四足蛇類,形狀並無差異。

關於龍的種類。三國時代的魏人張揖在《廣雅》一書中,將龍分為四種:“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音同球)龍,無角曰螭(音同吃)龍。”除了這四種,常說的還有虺(音同毀)龍,是幼年期的龍,曾出現在西周末期的青銅器上。《述異記》裏就說過:“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

青龍為什么排在四象之首?
 

另外還有蟠龍,指蟄伏盤曲環繞在地,而未升天的龍。在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子、房梁和天花板上的龍,均稱為蟠龍;蜃龍,棲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樣很像蛟。蜃,具有不可思議的能力,從它口中吐出的氣,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幻影,也是常說的海市蜃樓。

還有一種是上古神獸,名叫燭龍,據說是鍾山的山神 。燭龍是無足之龍 ,神通廣大,它睜開眼睛便是白晝,閉上眼睛便是黑夜,一吹氣便是寒冬,一呼氣便是炎夏,不喝水,不吃食物,不呼吸,一呼吸就生成風,身子有一千裏長。

關於龍的表現形式。一般有坐龍、行龍、升龍、降龍、雲龍、草龍、拐子龍、團龍和雙龍戲珠等。

坐龍呈正襟危坐的形式,頭部正面朝向,頦下常設一火球。行龍呈緩緩行走狀,整條龍為水平狀態的正側面。升龍的頭部在上方,奔騰飛舞,呈升起的動勢。降龍的頭部在下方,奔騰飛舞,呈下降的動勢。雲龍泛指奔騰在雲霧中的龍。

草龍是一種含有龍形象的卷草圖案,又叫“卷草纏枝龍”。拐子龍源於草龍,又脫胎於草龍,形成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團龍是形體設計為圓形的稱為團龍。它源於唐代,明清時運用較為普遍。雙龍戲珠是兩條龍戲耍(或搶奪)一顆火珠的表現形式。

關於龍生九子。龍的九個兒子其實也是龍,但形態有一些不一樣,它們分別是囚牛、睚眥(音同牙字)、嘲風、蒲牢、狻猊(音同酸泥)、霸下、狴犴(音同壁案)、負屭(音同戲)和螭吻。

青龍為什么排在四象之首?
 

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形象。睚眥,是老二,平生好鬥喜殺,刀環、刀柄、龍吞口便是它的形象。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形象。

蒲牢,形似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好鳴好吼,洪鍾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形象。狻猊,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囚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形象。霸下,形似龜,是老六,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形象。

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形象。負屭,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形象。螭吻,又名鴟(音同吃)尾、鴟吻,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九,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形象。

一說就說了這么多,但大家熟悉的關於龍的那些事兒,應該是都給大家說到了。最後,祝願大家在龍年行隆運,缺啥有啥,新的一年全都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心想事成,萬事順意!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jm666.com/lishi/1777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