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鳳冠霞帔到身著喪服,淺談明朝婚喪嫁娶

“鳳冠霞帔,紅妝十裏;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婚喪嫁娶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尤其是婚禮,代表著美好和浪漫。早從周朝開始,人們就已經發展出了一系列婚喪嫁娶的禮儀制度。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開始追求婚禮的熱鬧,這也使得典禮格外繁盛繁瑣起來。

從鳳冠霞帔到身著喪服,淺談明朝婚喪嫁娶
 

同時隨著古代人民禮節文化的進步,各朝各代不同的文化特點,也體現在了婚喪嫁娶的禮儀之中。

中國曆史上,明朝是一個十分輝煌的時期,不僅在經濟,文化和政治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就連在禮儀方面,也進化到了最繁瑣最後期的部分。

從鳳冠霞帔到身著喪服,淺談明朝婚喪嫁娶
 

明朝皇宮婚禮

婚配之禮,人倫大道,皇室婚禮,國之重典

明朝的婚禮制度,嚴格的遵守傳統的六禮程度,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在當時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人們能夠接觸到的文學作品也繁榮起來,百姓的思想不再像以前一樣僵化。不少人不再追求冰冷冷的家戶門第,而是開始注重兩個人之間的真情。甚至當時後宮的妃嬪,很多也是從民間進行挑選,只注重德行,並不在乎出身。

關於古人的結婚年齡,曆代都是有規定和限制的。到了明朝時期,到達年齡的男女,都要進行成人儀式。

從鳳冠霞帔到身著喪服,淺談明朝婚喪嫁娶
 

男子冠禮

“男子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明朝男子到達20歲,家中父母就可以舉辦典禮,表明男子已經成年,接下來就可以考慮娶妻之事。女子則是到了15歲,就可以舉辦及笄禮,之後家中父母就可以開始准備為其挑選如意郎君了。

明朝在婚禮方面,皇家與普通人家的禮儀還是有所不同的。雖然都是遵循了六禮的程序,不過皇家的准備步驟會更加繁瑣一些。

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明會典》記載“祖制,皇嫡子正儲位,眾子封王爵,必十五歲選婚,出居京邸。”

皇家子弟到達年齡後,宮中就會給他挑選合適的婚配對象。等到婚配對象確定後。會讓欽天監測算婚期,同時報告給禮部,讓其准備禮儀等事宜。婚期一旦確定後,不能隨便改變,即使出現重大變故。

婚禮當天,如果是皇帝娶妻,皇帝會親臨奉天殿,告知天地宗廟,今日將選某官某女為皇後。之後便到了第二步,告知皇後家訂婚的消息,將聘禮送往府邸,以及告知對方大婚日期。婚期定下後,帝後兩家皆提前做准備,按照日期成婚。

大婚當天,皇後入宮之後,會先舉行廟見儀式。皇上和皇後先拜謁列祖列宗。在祭拜完先祖後一起回宮。

“合巹”者,意在夫妻給合,“同牢同食,合體同尊卑”。

皇上和皇後在進行完合巹禮後,大婚當天的所有禮儀就結束了。之後皇帝和皇後就可以正式入洞房了。

婚禮第二天,皇帝要先率皇後對健在的母親和祖母等長輩行朝見之禮。婚禮第三天,皇後先是在皇帝的陪伴下向皇太後行禮。接著是回宮後,皇後對皇帝行八拜禮,最後是皇後接受後宮女官的八拜之禮。

皇帝大婚的最後一項,名字叫做盥饋,即婚後第五日皇後向皇太後和太皇太後進膳,作為開始履行媳婦職責的象征。做完這最後一項禮儀後。整個婚禮流程便結束了。

珠簾繡幕藹祥煙,合巹嘉盟締百年

在明朝的民間婚禮中,流程和皇家婚禮基本相似,因為兩者皆是按照最古老的六個步驟來的。民間婚禮首先會選擇好的時辰和相匹配的生辰八字,再由媒人起到聯絡的作用。雙方沒有異議後,便會發布婚期,邀請親朋好友前來慶祝。

婚禮當天,新郎和新娘會先敬拜新郎家的祖宗,之後再拜見新郎的父母。結束了拜堂禮後,新郎和新娘就可以進入洞房了。

第二天一早,新郎和新娘會早起給公婆奉茶;第三天,男方家族的長輩、新郎和新娘會共同祭祀祖先;第四天,新郎和新娘一同回到新娘家拜見嶽父母;這樣就結束了整個婚禮過程,之後正常生活即可。在明朝當時的流程中,如果只是第一天拜了天地,沒有接下來幾天的禮儀,就不算真正的完成婚禮。

雖然我們目前來看,明朝的婚禮過程繁瑣複雜,不過明朝當時嚴格遵守傳統六禮程序,這也是當時文化的一種體現。

團花霞帔、銷金蓋頭

明朝的婚服在沿用唐宋傳統服飾的同時,也有很多自己的突破,在很多方面都加上了獨特的明代特色。為今後數百年女性的婚服奠定了基礎

鳳冠霞帔從宋朝開始,就成為了正式的婚服配置,到了明朝時期,它們仍舊被看做漢族婚服中最重要的標志被保留和傳承了下來。

正史《大明會典·婚禮五》載:“品官子孫假九品服,餘皂衫折上巾。”

普通市民男子婚禮時,多用帶有簪花的方巾,大袖袍,左右開衩,綴以形制為雙擺在內的道袍作為婚禮吉服,女子婚禮時多頭戴鳳冠,身披雲紋霞帔、銷金蓋頭。

原本鳳冠霞帔這種服飾,本不是平民女在出嫁時可以佩戴的,但朱元璋繼位後,特殊規定在結婚當天,平民女也可以戴上原本只有命婦可以帶的鳳冠。《明史》中記載到:平民新郎在結婚時,可以越級穿九品官職的衣服,畢竟新郎官也是“官”嘛。

《明史·輿服志》載,明代婚服“取法周、漢、唐、宋,服色所尚,於赤為宜”。

明朝時期,婚服的顏色從以前的紅男綠女轉變成了雙喜臨門,無論男女婚服皆為紅色,看上去喜慶了很多。當然也有人說,因為明朝時期的統治者姓朱,才以赤紅色為尊。

除了原色的改變外,婚服還有一些細節方面進行了更改,比如婚服的長度。根據資料記載可知,明朝時期女性的裙擺從以前的上短下長改成了上長下短。此外衣領部分也有了一些細微的變化,在宋朝時期,婚服的領子是直上直下的,而到了明朝時期,就改成了圓領。

總而言之,明朝女性在結婚時,頭戴鳳冠,紅蓋頭遮面;內穿紅衫,外套紅袍;下身穿紅裙和紅鞋。這種裝束一直延續到清朝時期,成為漢族最為經典的新娘造型。

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

喪葬習俗是中國古代禮樂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圍繞死者展開的一系列行為方式。喪葬的產生和發展,與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密不可分,所以曆代王朝時期的喪葬習俗並不完全一致。

明朝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注意的轉型期,因為其獨特的社會環境,也形成了明朝獨特的喪葬習俗,這種習俗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時對後面的清朝也產生了一種影響。

根據資料可知,明朝采用的喪葬禮節,主要是參考了《家禮》

明朝祭祖

往事水迢迢,窗前月、幾番空照魂銷

在明代初期時,因為朱元璋出身貧寒,深知民間疾苦。所以在當上皇帝後,主張喪葬一切從簡,反對奢侈浪費。

朱元璋曾下詔,“古之喪禮,以哀戚為本;治喪之具,稱家有無。近代以來,富者奢僧犯分;力不及者,揭借財物,炫耀殯葬。及惑於風水,停框經年,不行安葬。宜令中書省集議定制,頒行遵守。違者論罪如律”。

不過在皇帝死後,後宮的妃嬪無論是否見過皇帝,都需要進行陪葬。明朝皇家的喪葬受佛教影響較大,按照規定,在皇帝死後,每座寺廟要敲鍾三萬聲,來祈禱死者不會受苦。

明朝葬禮

在皇帝去世的第二天,在京城上班的官員要統一身穿素服、烏紗帽、黑角帶,感到內府去聽候宣讀遺詔。這還不算完。各個部門還要在自己的官署裏進行齋宿。

三天後,官員們要從素服換成成服,繼續到規定的地點進行哭喪,這個過程會一直持續到皇帝下葬才能結束。根據規定來看,官員穿戴成服的時間在二十七天,如果沒有按照規定穿戴成服,很有可能面臨殺頭的命運。

國喪期間,外任的地方官員在接到皇帝去世的訃告後,也要穿戴素服、烏紗帽和黑角帶,並且還要叩拜四次,念完詔書後,官員還要再磕四個頭。三天後,官員們換上成服,每天早上起來點三炷香悼念皇帝。三天後結束這一活動。

大臣喪服

除了官員外,後宮的妃嬪穿戴也是有嚴格的規定的。在皇帝去世後,皇後以及各位廢品需要摘下首飾華服,從西華門開始哭喪,一直進入靈堂之中。王爺、世子、君主以及宮女等人都需要穿戴喪服三年。

除了皇宮內部,民間在皇帝死後也有諸多禁忌。首先就是民間要停止一系列娛樂活動,在國喪期間,官員百姓不能夠嫁娶自家女兒。百姓也不能飲酒和吃肉,在吃素一百天後,這個規定才能解除。

朝廷眾臣送葬

到皇帝出殯的時候,百官要身穿喪服送別,路途中要不停的哭泣。皇帝的棺槨從大明門出,皇太子護送在棺槨周圍,也從大明門出,剩餘送葬人員從大明門左門出,一直步行到德勝門外,然後換馬匹來到皇陵處。

進入皇陵後,安置好皇帝的棺槨,皇太子開始行禮,在進行三次祭酒儀式後,皇太子才返回京城。在返回京城後,皇太子將去世皇帝的靈位請入幾筵殿,再進行叩拜和獻酒。這樣,整個喪禮就先告一段落了。不過這還不是葬禮的結束。

等到兩年後,在皇帝的兩周年祭日上,新皇帝會將原皇帝的靈位清除幾筵殿,並將原本的喪葬用品全部焚燒幹淨,派遣手下到皇陵祭拜,到這裏,葬禮的所有流程才算徹底結束。

雖然整個過程十分繁瑣,但卻是嚴格按照周朝時期的禮儀來進行的。朱元璋在位期間,一直強調葬禮過程從簡,可隨著明朝的發展,奢靡之風逐漸回歸,到了明朝後期,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其次,明朝後期局勢混亂,宦官掌權,人們逐漸忘記了先前的遺訓,再加上人們對於奢靡之風的認可,導致後期喪葬制度逐漸朝著奢靡發展。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相比於皇室的奢華和繁瑣,民間普通人家的喪葬儀式顯得十分簡潔。

首先就是初終和報喪。在人病情加重,無法治療之時,家人會將其遷到正屋,禁止外人打擾,如果將死之人有遺言,就將其記錄到紙上。臨終前,由同一性別的後代為其擦拭身體,換上新的衣服。等到死者沒有呼吸後,家人將其抬到停屍的木板上,並在死者的口鼻上放上新棉花。棉花如果沒有動,說明死者真正沒有了呼吸,這個時候開始,家人才能大哭。

第二,寫殃榜與大殮。家人會請來專門的先生,根據亡者去世的時間,來推算入殮的時間,避免發生沖撞。在算好入殮時間後,家人會寫下殃榜,殃榜是死者的憑證,也是靈柩運出城的時間證明。

民間送葬隊伍

大殮是葬禮中最重要的環節。死者死亡三天後,家人將死者從靈床上移動到棺槨中。一般還會在棺槨中放上防止屍體腐爛的物品和死者生前的物品。在合上棺槨的那一刻,家人排隊送行,這就是大殮的全過程。

第三,接煞與哭吊。在死者死後第三天,人們會請僧人在靈前念經,超度亡靈。親朋好友在得到死訊後,會穿著喪服前來吊喪。最後一同來到下葬的地方,下葬完成後,普通人家的喪葬儀式也就結束了。

普通百姓的喪葬儀式雖然不如皇家規模宏大,但其對逝者的尊敬還是可以通過禮節充分體現出來的。這也為後世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古代葬禮

結語

明朝作為一個經濟與文化發展迅速的朝代,人們由於自身實力的提高,和社會風氣的開化,不斷的改變和創新著周圍的禮儀。將前世友好的一面保留下來,同時又加入符合當時社會風氣的新鮮事物,為後世的禮儀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雖然到了後期,無論是婚禮還是葬禮,都開始流行奢靡之風,但傳統文化有著糟粕的一面,也有著良好的一面,無論是哪種方式,如今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能窺見一角。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留良好的一面,從中延伸出更好的生活。

【參考文獻】:

【1】《明朝皇室婚禮禮儀制述論》 彭勇 2009

【2】《明代的婚禮》 梁曉野 2013

【3】《明代婚禮服的文化特征與傳承發展》 康超 2022

【4】《明史》 張廷玉

【5】《明代至現代漢族婚禮服飾600年變遷》 韓純宇 2008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jm666.com/lishi/75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