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又稱昆劇、昆腔、昆山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
昆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太倉南,十四、十五世紀發源於江蘇昆山的曲唱藝術體系,現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劇。
該劇種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
昆曲發源於江蘇昆山,明代昆山腔是戲曲四大聲腔之一。正德、嘉靖年間清曲唱家魏良輔繼承古來“以文化樂”的傳統,改良昆山腔,采用中州韻系,依字聲行腔,“調用水磨,拍捱冷板”,曲調細膩宛轉。
稍遲出現了用昆腔演唱的傳奇新作《玉玦記》、《鳴鳳記》、《浣紗記》等,新腔始風行大江南北,成為領導性的戲曲聲腔。明嘉靖到清幹隆年間,前後兩百多年為昆曲全盛時代,昆劇舞台藝術亦在清朝中葉發展成熟。
此後花部興起,以昆劇為代表的雅部逐漸退出舞台,然薪盡火傳,其聲腔和表演藝術深刻的影響了後來劇種,如京劇;民間曲社唱曲活動也一直綿延不絕,成為保存曲唱規范的主力。
昆腔劇本之豐富,在各劇種中首屈一指。舞台藝術以折子戲為特色,講究口傳心授,民國時期蘇州昆劇傳習所的“傳”字輩學員尚可演出四百多出折子戲。由於戰亂和政局動蕩,藝隨人走,今天昆劇傳統劇目的數量急劇減少,保護成為當務之急。
昆曲名劇 牡丹亭,又名還魂記,最有名的折子是遊園,驚夢。

繡襦記 ,書生鄭元和,奉父命上京應試。在京城結識了妓女李亞仙,雙方愛上了。後來鄭元和床頭金盡,鴇母設計甩開了他。鄭元和貧病交迫,幸被東肆主所收容,教他學唱挽歌。
一日,東西兩凶肆比賽挽歌,鄭元和登台歌唱,恰被他上京任職的父親認出。鄭父憎恨元和的墮落,把他打至氣絕,拋屍郊外,被路過的乞兒救活,於是淪為乞丐。
在偶然的機會裏,李亞仙認出了鄭元和,十分悲慟。她不顧鴇母的阻撓,把鄭元和迎回家裏,盡心調養,又激勵他發奮讀書,結果考上狀元。
鄭父知道了李亞仙對鄭元和的態度,也很感動,不以妓女為嫌,娶她為媳。

講述了伍子胥忠心耿耿,冒著滅族的危險死諫吳王,並把兒子寄養在齊國大夫鮑叔家的情節。一路上父子觸景傷情,深情對唱,最後慘然離別。情境慷慨悲壯,為昆曲中少有的精品力作


西樓記 ,寫書生於鵑與妓女穆素徽的愛情故事。二人因寫詞曲互相愛慕,曾在西樓同歌《 楚江情》 。於鵑之父知道後 ,將素徽逐出。
相國公子乘隙以巨款買之為妾,穆不從,備受虐待。於鵑中狀元後,在俠士胥表的幫助下 ,終成眷屬 。
據《書隱叢書》等書記載,此劇為作者自況,袁晉曾為與人爭奪一妓女,被其父送官下獄 ,《西樓記》即在獄中寫成 。而劇中主人公"於鵑"之名 ,切音即為" 袁 "。
全劇音律工整 ,情節曲折,後世舞台多有單出演出。此劇另有馮夢龍刪改本,定名為《楚江情》。
南西廂記,《西廂記》在中國南部流傳期間由於受到地域聲腔的限制,後被明代傳奇作家李日華等人進行了改編,主要在唱詞和說白上進行了適當調整以適合觀眾欣賞,故事情節與《北西廂》並無二致,此版後被統稱為《南西廂》。
目前多數《西廂記》演出都以《南西廂》為藍本,而北方昆曲劇院《西廂記》則完全繼承被稱為《北西廂》的王實甫的雜劇劇本,唱腔上保留了北曲字多腔少的特點。由於較為忠實地再現了王實甫《西廂記》的原貌,除了遵循了這部作品典型的五本二十一折的規制,還采用了元雜劇獨有的生本、旦本分唱的形式,應該說這一版本的《西廂記》是對王實甫雜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的一次實際意義上的複原。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jm666.com/shenghuo/2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