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原王朝的糾結:分封制與郡縣制到底該選誰?

我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如何對其進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就成為了曆代統治者最頭疼的問題,因為中原王朝是農耕政治,不像遊牧民族可以用簡單的制度,就能達到治理國家的效果,因此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就成為了關鍵。

在曆代的統治中,無論是出於長遠考慮,還是臨時性頒布的政策,都繞不開的一對制度便是郡縣制和分封制,可以說,這一對矛盾的制度影響了中原王朝上千年。

古代中原王朝的糾結:分封制與郡縣制到底該選誰?
 

春秋時期諸侯國林立

分封制的來曆

分封制的起源現在還沒有定論,在《史記》中記載,"諸侯鹹來賓從,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黃帝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如果這一說法可信的話,那么分封制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時期。而為我們所熟知的,分封制的成熟則是來自於西周的建立。

周滅商後,為了對天下進行有效的管理,大力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周天子的姓氏)諸侯國有53個,其他異性諸侯國據說有成百上千個,具體數量已不可考。

諸侯國只需要向周天子繳納一定的稅貢,並在戰時派出軍隊參戰,就可以永遠在自己的國土上世襲下去。可以說,這時候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權力真空是很大的。

郡縣制的出場

分封制雖然維持了西周早期的穩定,但是隨之而來的戰爭讓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這個事件便是周王室東遷,西周滅亡後,周平王遷都洛陽,雖然統治中心由關中東移到了中原,與諸侯國的距離更近一步,但是此時周天子無法號令天下,其實際掌握的領地也局限於洛陽一帶,各諸侯國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開始對周邊小國進行吞並,於是春秋時代開始了,春秋時代,就是大諸侯國吞並小諸侯國的時代。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自此,戰國時代開始,直到公元前256年,東周被秦國所滅,東周滅亡。

古代中原王朝的糾結:分封制與郡縣制到底該選誰?
 

東周國土狹小,只剩洛陽一帶

周的滅亡為郡縣制的出場奠定了基礎,中國曆史上開始出現了一種更新的制度,這便是郡縣制。

郡縣制的前身是“縣制”和“郡制”。春秋時楚武王熊通滅亡權國,在權國設縣,這是中國最早有縣的記載,春秋五霸中的秦穆公雄才大略,在秦國設郡,晉惠公曾對秦國的使者說,“君實有郡縣”,這是最早關於郡制的記載。郡制和縣制成為了郡縣制的基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又南征百越,被擊匈奴,建立了遼闊的帝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汲取周朝衰落的教訓,於是在李斯的建議下,力排眾議,開始實行郡縣制。

秦國將天下分為36個郡,每個郡的最高長官稱作“郡守”,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郡下設縣,縣的最高長官稱作縣令,郡縣制從此成為中國制度的一部分,並有取代分封制的趨勢。

分封制的突圍

我們知道,周朝因為分封而衰落,秦朝很大程度因為郡縣而滅亡。這時候留給後人的選擇就由單一的制度變成了可以選擇的雙向通道。選擇哪種制度治國,開始出現於每個王朝的統治初期。

因為秦的滅亡,分封制又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開始了長達千年的“突圍”。

最早的進行嘗試的人是項羽,項羽是楚國貴族的後裔,其政治理念崇尚分封,講究衣錦還鄉,項羽渴望的是春秋五霸式的統治,即由一個絕對的王來號令天下,每個諸侯國有自己的權力,但是一旦越界,就由自己出馬解決,因此,項羽自封“西楚霸王”。

但是項羽遇到了和周天子同樣的問題,各個諸侯國對自己的封地都有意見,其中劉邦就是意見最大的那個人,他被封在漢中,漢中在秦朝時地處偏僻,人跡罕至,因此劉邦憤然起兵,在聯合各路諸侯的同時,滅亡了項羽的楚國。第一次分封制的突圍宣告失敗。

古代中原王朝的糾結:分封制與郡縣制到底該選誰?
 

項羽時期諸侯國圖

劉邦其實和項羽在政治上沒有什么不同,他也贊同分封制。漢朝初期的異性王有九江王英布,燕王盧綰,梁王彭越。但是這樣的分封是根基不穩的,所以很快的劉邦就將這些異性王逐一消滅,開始改立劉姓封王的政策,這可以算是分封制第二次突圍的失敗。

如果將目光放得長遠,可以將分封制的曆次事件逐一提出,會發現這一制度在我國延續了千年之久,從漢初的郡國並行,到漢景帝實行削藩,由此引發了著名的“七國之亂”,這一曆史事件是漢王朝的一次危機,同時也宣告著分封制的再一次失敗,直到漢武帝的“推恩令”頒布之後,漢朝的危機才真正解除。

我們也很難相信,在西晉建立之後,又走上西漢初年的老路,開始大肆封王,司馬氏是一個善於內鬥的家族,在“八王之亂”之後,西晉只統治了幾十年便開始走向滅亡。這算是又一次分封制的失敗。

晉朝之後,除了南北朝時期有過短暫的分封外,一直到明朝,朱元璋又開始分封諸王,並堅信“然治天下之道,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的道理,然而好景不長,燕王朱棣率軍從河北南下,完成了又一次的統一。

清朝在建立初期,曾分封國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三為藩王,並最終引發了後來的“三藩之亂”。

分封制失敗的必然性

從曆史的發展來看,分封制的失敗是必然的。雖然分封制的本質是維護王朝的統一,並多以本族皇室成員為地方的最高統治者,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地方的勢力必然會增長,這樣就與中央形成抗衡的局面,這樣的事情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分封制的本質還是中央與地方對權力的爭奪,因此中央不能眼看地方做大,地方也不甘心成為中央的附庸,戰爭也就成為了必然。

郡縣制的發展

郡縣制的出現打破了分封制的僵局。可以說,郡縣制是一種更加穩妥的制度形式,它的出現才真正意義上,使得統治數百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成為現實。

秦朝的郡縣制是一項偉大的創舉。雖然後世把郡縣制當做秦朝滅亡的一個原因。但是這項制度無疑是絕佳的。因為所有的分封必然會走向郡縣,而郡縣制也可以不用分封直接使用。

漢朝在削弱諸侯國之後,國家的實際統治已經走向了郡縣的治理,而南北朝亂世中,也鮮有分封的影子,隋,唐,宋這些王朝更是直接舍棄了分封制而選擇了郡縣制,當然,此時的郡縣制已經成為郡縣制的“衍生品”。

郡縣制的發展逐漸衍生出新的制度形式,比如唐朝的設立的“道和府”,唐太宗將天下分為10道(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每道下設若幹府,共360個。隨著唐王朝的不斷擴張,到開元時期,全國又增加至15道,道下設置州,府,縣,至開元末年,已經有州府328個,縣一千五百七十三個,可謂極盛。

宋朝將天下分為“十五路”,每路設置轉運使,路下面設置州,縣。

元朝疆域遼闊,為了方便治理,實行“行省”制度,“省”字的出現,也為我國現代省區的劃分奠定了基礎。

兩種政策必然引發爭論,對於哪個更好曆來眾說紛紜,很多人把秦朝滅亡,曹魏被司馬師篡權,唐末藩鎮割據的原因歸結為實行郡縣制,從而削弱了皇室的權力,使得天下大亂時中央失去了保障。

同時又有很多人將漢朝的“七國之亂”,晉朝的“八王之亂”,朱棣的“靖難之役”歸結為分封制的實行,其實,這些說法都是片面的,王朝的覆滅原因有很多,絕不是一件事情就能決定。當然這也是另外一個話題的討論,本文就不再提及。

但是分封制和郡縣制的爭論一直都沒有停止,它讓每個統一的王朝都陷入過糾結,並不斷影響著後來的追隨者。當然,隨著現代社會的建立,曆史還是偏向了“郡縣制”,這一點也就無需贅言了。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jm666.com/shenghuo/7637/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