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馬斯為什么在這個時候向以色列開戰

這兩天最熱的國際新聞,當屬哈馬斯向以色列開戰的事了。巴以沖突由來以久,哈馬斯也不是第一次主動向以色列發起攻擊。不過今時不同往日,這次哈馬斯的動作前所未有的大。不僅在開戰第一天就發射了5000枚火箭彈,還創造了很多奇跡。

包括但不限於:俘虜以色列少將尼姆羅德·阿洛尼;打死以軍納哈爾步兵旅指揮官喬納森·斯坦伯格上校,以及多維部隊指揮官羅伊·利維上校;首次擊毀以軍“梅卡瓦-IV”主戰坦克。。。最新消息是哈馬斯武裝人員襲擊了以色列和加沙地帶的一個音樂節,打死至少260名以色列人。

1、無解的巴以沖突

對於不熟悉巴以沖突背景的人,心裏肯定會先有個疑問,哈馬斯是誰?先來簡單複習一下巴以沖突的大背景。

公元前1000年左右,古稱希伯萊人的猶太人在現在的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了“以色列聯合王國”(後分裂為以色列王國和猶太王國兩個政權 )。不過猶太人定居在這片土地的時間還要更早。在猶太人看來,這片土地是上帝給他們的應許之地,所羅門王建築在耶路撒冷的聖殿,則是所有猶太人的精神家園。

由於地處亞非交通要沖,猶太人在他們認定的應許之地遭遇過多次滅國的風險,所羅門聖殿更是屢次被毀。比如新巴比倫王國就曾經兩次征服猶太王國,將數萬猶太人虜至巴比倫城。直到60年後,巴比倫為新生的波斯帝國所滅,猶太人才被波斯人解放回到耶路撒冷,並再次重建聖殿。

公元135年,在猶太人反複起義的情況下,羅馬皇帝哈德良決定徹底解決猶太問題。猶太人被驅逐出他們世居的土地,被迫向羅馬治下的整個地中海地區擴散。為了更徹底的解決問題,以色列、猶太這兩個名字被哈德良有意識放棄,在此建立的羅馬行省被命名為“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的原意為“腓力斯丁人的土地”。在猶太人建國之前,這支族源至今不明的民族,跨海而來在此建立統治。猶太人正是通過長期戰爭,驅逐了腓力斯丁人才得以建立王國。很明顯,羅馬人這樣命名是為了告訴猶太人,你們並不是這片土地最初的主人。

當然,在猶太人看來他們比腓力斯丁人要更早定居於此。只不過此前他們一度決定移居埃及,並在埃及呆了400多年。是聖人摩西率領他們逃離埃及,回到了上帝給他們的應許之地,並戰爭了侵奪他們故鄉的腓力斯丁人。

不管猶太人自己是怎么認定的,後來的現實是在羅馬帝國覆滅和阿拉伯帝國興起後,巴勒斯坦地區成為了穆斯林屬性的阿拉伯人定居之地。再提起巴勒斯坦,沒人想得起腓力丁人。除了猶太人自己,也沒人認為他們還有機會再回到巴勒斯坦建國。

20世紀40年代,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啟以及結束,猶太人終於等來了他們期待了1800年的複國良機。鑒於猶太人在二戰中的悲慘遭遇,以及猶太資本在美國的巨大影響力,1947年新成立的聯合國出台了一項《巴勒斯坦將來治理(分治計劃)問題的決議》。允許猶太人重建以色列國,並為以色列及巴勒斯坦劃定了邊界。

圖片
然而這一方案注定存在無法調整的結構性矛盾。首先穆斯林屬性的阿拉伯人在此已經世居了1000多年,自然會視猶太人為入侵者。因此分治計劃一經提出,就遭到了阿拉伯國家的一致反對。

更重要的是,當時正值二戰結束後的民族獨立浪潮。阿拉伯精英心目中存有強烈的統一夢想。整個阿拉伯地區分為北非和阿拉伯半島兩塊,以色列往中間一卡,阿拉伯統一的地理基礎就會遭到極大破壞。

其次聯合國的這個方案只能算是權宜之計。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各自被分割為三塊獨立的部分,需要通過兩條共用走廊連接各自的領土。這種犬牙交錯的格局注定沒辦法長久,只能讓彼此的矛盾更加激化。

第三耶路撒冷問題沒辦法解決。耶路撒冷除了有猶太聖殿遺址以外,後來阿拉伯人還在遺址上方建築了伊斯蘭第三大聖寺——阿克薩清真寺(猶太聖殿還殘存有一段牆體,被稱之為“哭牆”)。此外耶路撒冷還是耶穌受難地,建有基督教的“聖墓教堂”。

圖片
於是身為三教聖地的耶路撒冷,雖然在最初的分治方案中劃入巴勒斯坦境內,但在分治決議中卻被定位為即不屬於猶太人也不屬於阿拉伯人的國際城市,由聯合國代管。這種權屬不明的狀態,顯然又讓耶路撒冷成為了火藥桶。

正因為有這么深的結構性矛盾,從1948年開始至1982年的30餘年間,以色列共與阿拉伯國家進行了五場中東戰爭。

在美國的直接支持下,以色列成為了中東戰爭的贏家。一方面是迫使阿拉伯國家接受了以色列的存在。作為中東戰爭中阿拉伯一方領袖的埃及,不得不在1979年與以色列建交,換取以軍從埃及領土西奈半島撤軍(其也放棄了成為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的想法);另一方面以色列也將自己的領土連成片、完整取得了耶路撒冷的控制權,並且將巴勒斯坦人擠壓分割在“加沙”和“約旦河西岸”兩個自治區。

圖片
問題是以色列的訴求得到了滿足,巴勒斯坦的問題卻變得更大。即便全體阿拉伯人及巴勒斯坦人,接受在那兩片飛地般的保留地建國,耶路撒冷所有權的問題也是無解的。更何況你不可能指望所有的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都與以色列和解。

2、為什么是“哈馬斯”

可以這樣說,誰要是有心在阿拉伯世界擴張影響力,誰就會有意無意的標榜自己不會跟以色列妥協。基於這個目的,想靠什葉派信仰在阿拉伯世界尋找盟友的伊朗,以及視自己為遜尼派領袖的沙特阿拉伯,都沒有和以色列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

區別在於沙特與美國因為“石油美元”的存在,有著深度利益捆綁,因而只是在外交層面以不建交的姿態表示立場(並沒有直接沖突),而伊朗反正與美國處於對抗狀態,所以一直公開軍事支持巴勒斯坦反抗組織。

反過來以色列也時不時針對伊朗搞點軍事襲擊、暗殺重要人物。2020年在德黑蘭附近被襲身亡的“伊朗核彈之父”法克裏紮德、2022年11在敘利亞被突襲身亡的伊朗革命衛隊上校達沃德,都是以色列方面的傑作。

總而言之,以色列與其它阿拉伯國家之間再次爆發戰爭的可能性雖然不大,但巴勒斯坦反抗組織卻不擔心完全沒有外援。只不過什么時候鬧出動靜、鬧出多大動靜,就得看國際局勢的變化了。

現在來說說為什么這次鬧出動靜的是哈馬斯。

對於人類社會來說,“二元性”世界是最有利於凝結個體力量的形態。基本運轉模式為:用一種意識形態將自己所在的社會組織起來,同時為之豎立一個對立面作為競爭對象,讓競爭對手的壓力來反向壓實自己的凝聚力(引自《地圖裏的人類史》十四章哪裏是東方,哪裏又是西方)。

簡單點說,人類總是在不自覺的劃分為兩個互相對抗的群體。就巴勒斯坦的情況來說,公認的政治代表是全稱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的法塔赫。這個成立於1959年,長期由阿拉法特執掌權力的組織,在90年代初逐漸開始接受現實,傾向於和以色列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用中國人的話說,法塔赫算是“主和派”。

有主和派就會有主戰派,這個主戰派就是這次事件的的主角哈馬斯(全稱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你從二者的全名就能看出,前者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能正常存於世間的巴勒斯坦國;後者則把自己定位成一個為了信仰而戰的組織。

圖片
巴勒斯坦控制區被以色列一分為二的現狀,進一步加深了巴勒斯坦內部的裂痕。最終的結果是法塔赫控制“約旦河西岸”,哈馬斯則以加沙地區為基地,時不時的襲擊以色列。雙方雖然幾次在各方調解下組成聯合政府,但只要巴、以矛盾還在,只要巴勒斯坦的實控區還被一分為二,都必定會有一個組織成為所有反猶勢力的代表,在外部力量的支持下攪動地區局勢。

3、誰是這輪巴以沖突最大的受益者

在這輪巴以沖突爆發之前,國際輿論的焦點都是在俄烏戰場。對於很多關注國際時局變化的人來說,難免會心生疑問,巴以這輪沖突到底跟俄烏戰爭有沒有關聯?又會對全球政局發生什么樣的影響。

先說結論:第一有關聯;第二有大影響。

毫無疑問,俄羅斯將是這輪巴以沖突的直接受益者。俄羅斯在烏克蘭開啟戰爭模式以後,遇到的最大問題還不是沒有完成既定軍事目標,而是在國際輿論中的孤立狀態。無論俄羅斯有多少理由認為自己才是這些年飽受欺淩的一方,但直接以國防軍入侵他國領土的做法,都讓俄羅斯在這場戰爭中很難找到直接盟友。

最直觀的情況是美國和歐洲各國可以堂而皇之的援助烏克蘭,政客們也可以利用對烏克蘭的支持收割選票;而對俄羅斯戰略空間日益被擠壓表示同情的國家,卻不可能直接支持俄羅斯的立場,更難直接對其進行援助。以至於烏克蘭及其支持者可以向國際輿論表示,任何試圖調停這場戰爭的企圖,甚至不直接表態支持烏克蘭的做法,都是對俄羅斯的支持以及對正義的背叛。

比如說在烏軍對俄軍的軍事行動,馬斯克的星鏈發揮了關鍵性作用。然而在馬斯克因擔憂沖突升級而一度拒絕幫助烏克蘭無人機/無人艇襲擊克裏米亞的俄海軍艦隊後,烏克蘭總統辦公室就發文質問稱:“有時候,錯誤不僅僅是個錯誤,由於不允許烏克蘭無人機通過‘星鏈’摧毀俄羅斯軍事艦隊的一部分,馬斯克允許這支艦隊向烏克蘭城市發射導彈,釀成的結果是,平民和兒童被殺害,這就是無知和自大的代價”。

當然,俄羅斯和它的支持者完全可以說,當年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發動伊拉克戰爭,同樣是一種入侵行為。為什么美國做完了沒事,我就備受譴責呢?

歸根結底有兩方面原因:首先在國際政治中有一條基本法則——菜是原罪。如果俄羅斯一開始完成了自己的計劃占領了基輔,並如期扶植起親俄政府,那么最起碼西方從政府層面來說,不會像現在這樣強勢。

其次是你必須承認一點,美國在二戰後雖然發起了一系列戰爭,但這些戰爭都沒有以吞並領土為目標。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美國認為那樣會給自己背上包袱。對於美國這樣一個基本屬性為海洋國家,但內部又擁有大陸帝國縱深的天選之國來說,利用軍事、科技及金融優勢收割全球經濟,更能利益更大化。

對於那些美國認為有用的土地,美國的標准做法是支持其建立親美政權。盡管這種方案完全是美國基於自身利益計算的結果,但不謀求領土擴張的確可以讓美國在發動對外戰爭時,更能自圓其說。與之相比,俄羅斯這次直接吞並領土的做法,在輿論上肯定要顯得被動許多。

俄烏戰爭打到現在已經拖了一年半多,而且還看不到盡頭。對於美歐來說,接下來的戰略並不會有大調整,就是出錢出力支援烏克蘭,希望用持久戰拖垮俄羅斯;相反,俄羅斯肯定也不想自己成為被拖垮的一方。

從俄羅斯與西方的關系而言,實際已經進入了冷戰狀態。冷戰的一大特點,便是雙方軍隊在不發生直接軍事對抗的情況下,盡可能在其它地區制造有利於自己戰爭,以達到牽制對手精力的戰略目的。在目前局面對俄羅斯不利的大背景下,俄羅斯會更願意在其它地區有沖突,轉移西方輿論的注意力。

轉移輿論並不是為了所謂的面子,而是基於美歐選票政治的特點。無論美國還是歐洲國家對烏克蘭的支持,都必須在其國內有民意基礎。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這件事無可洗白,但如果整個西方在同一性質的事情上面雙標呢?

縱觀全球,巴勒斯坦是最合適用來證明美國雙標的矛盾點。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所做所為,比之俄羅斯在烏克蘭的做法有過之而無不及,美國亦長期站在國際輿論的對立面。在2012年召開的第67屆聯合國大會中,通過了給予巴勒斯坦聯合國觀察員國的地位。在這一曆史事件中,只有美國、以色列和加拿大三國投下了反對票。美國的大多數歐洲盟友最多能做的也是投棄權票(法國更是投了贊成票)。

當巴以沖突與俄烏戰爭放在同一天平上衡量時,相信在西方已經處於輿論穀底的俄羅斯是最為輕松的。反過來西方輿論尤其是要面子的歐洲輿論則要面臨一個考驗(因為美國並不掩飾自己精致利己的屬性),在譴責俄羅斯的所做所為時,是否也要譴責一下以色列?既然援助烏克蘭是為了正義,那么巴勒斯坦人就是否也應該得到同等待遇呢?

結語

無論從資源、區位,還是與西方世界因宗教而起的結構性矛盾來說,中東都是全球博弈的風暴區。中東地區每一次軍事沖突,都會牽動世界各國的神經。即便是普通人,也會透過可能因此造成的油價上漲,而感歎世界已然成為一個地球村。

身處阿拉伯世界和西方的矛盾結點,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地區,又是風暴中心的定位。就現在的情況而言,哈馬斯能夠打得以色列措手不及,發動近十年來最大規模的攻擊,毫無疑問是得到了強力支援。

反觀西方,將哈馬斯的行為定性為恐怖襲擊是一個不錯的解法。事實上在過往的輿論戰中,就是這么操作的。除了以色列和美國以外,歐盟、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這些美國的西方盟友,以及與加沙接壤卻又不願意卷進去的埃及,都已經將哈馬斯列為恐怖組織。

悲劇的是哈馬斯的很多做法,也的確讓他們在輿論上處於不利地位。畢竟本文開頭時提到的音樂節襲擊事件,這種完全針對平民的軍事行動,並不會為哈馬斯的做法加分。

至於外援當中有沒有俄羅斯的身影,那就得等各國情報部門的消息了。只能說以俄羅斯過往的作派以及能力來說,如果有意識的透過一些國家(比如伊朗)、企業、個人,向哈馬斯提供他們急需的資金和武器,並不會讓人感到意外。只不過這點,俄羅斯是永遠不可能承認的。

當然,即便俄羅斯真像它自己表現那樣無辜,抑或西方也無視自己在輿論上自相矛盾之處,接下來一段時間國際輿論的關注焦點,從俄烏戰場部分轉移到巴以沖突上,對俄國同樣是一定程度的減壓。

另一個影響在於,在中國的主持下,沙特與伊朗已經在今年完成了曆史性和解,並有意共同對接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這種情況下,美國比過往更希望促進沙特與以色列建交,以打通連通印度洋與歐洲的地緣障礙。

圖片
在9月份印度主持召開的G20會議上,美國已經和印度、沙特、以色列和歐洲多國領導人通過簽署“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備忘錄的形式,為打通印歐通道、推進沙-以關系正常化做了鋪墊(關於這個問題,明後天會專門有一篇文章解讀)。。

如今哈馬斯這樣一鬧,沙特為了自己的利益就算想與以色列和解,那一時半會也不可能把自己頂在風口浪尖了。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jm666.com/caijing/guoji/4477/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