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張繡找工作:殺了曹操兒子,為什么後來還敢投靠曹操?

多年以後,面對勸阻自己馳獵的群臣,魏文帝曹丕總會想起他的父親曹操帶他遊走在生死存亡之際的那個下午。

當時,宛城大門處處洞開,城上盡起降旗,南陽軍閥張繡帶著他的部曲,一排排地站在道路兩旁,等待著曹操的檢閱。這時是建安二年(197)正月,出身於涼州的悍將張繡,此刻卻低眉順眼地站在大軍前列,向眼前這位其貌不揚的霸主展示著自己的忠誠。但到了夜裏,卻出現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況。

圖片
 

曹丕。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活捉曹吉利!”一個西涼士兵聲嘶力竭地喊道,“別讓他騎馬跑了!”這是年僅十一歲的曹丕在騎馬逃離此地之前,聽到的最後一句話。當他再次與父親重逢時,卻得知了一個噩耗。被曹操寄予厚望的曹氏繼承人——曹昂,為了能讓父親逃出生天,毅然將坐騎讓了出去,以致戰死當場。與他一同遇害的,還有堂兄曹安民,以及父親信賴的大將——典韋。

正如曹丕《典論·自序》中所說:“建安初,上南征荊州,至宛,張繡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從兄安民遇害。時餘年十歲,乘馬得脫。”時隔多年,曹丕仍對張繡當年的複叛之舉耿耿於懷:“你害死我的兄長,怎么還有臉面見人呢?”話雖如此,曹丕卻沒法向張繡尋仇。這是因為,張繡雖與曹操有殺子之仇,但他後來的歸義之舉,的確給曹操帶來了不小的幫助……

與劉表的聯合

張繡,涼州武威郡祖厲(今甘肅省靖遠縣)人,為地方豪族。中平年間,邊允(章)、韓約(遂)亂邊,涼州大亂,祖厲縣長劉雋也被豪強麹勝襲殺。時張繡為縣吏,率眾反擊,殺麹勝,作為故吏對舊君也算盡責。就這樣,張繡“招合少年”,成為地方豪傑。董卓入京後,西涼武將得以躋身於漢末政壇,張繡的命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圖片
 

影視劇中的張繡。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董卓麾下部曲,有李傕、郭氾(按吳金華《三國志叢考》:郭汜本作“郭氾”,“氾”同“泛”,與郭氾小名“郭多”相符)、張濟等悍將,而張繡正是張濟的族子(侄子)。東漢末年,張濟跟隨董卓入京,張繡也離開家鄉,一頭紮進深不見底的政治旋渦。董卓被呂布殺死後,其部將李、郭反攻長安,順利把持朝政,但又因利益而大打出手。在此期間,張繡還做過“人質”,用來表示張濟說和李、郭二人的誠意。獻帝東歸洛陽後,張濟屯兵弘農郡,後因糧食短缺進攻南陽郡的穰城,結果卻中流矢而死。

與大多數西涼悍將的結局相同,領頭之人一旦身死,其部眾缺少凝聚力,便會四散而逃。正當張繡惶惶不可終日之際,荊州之主劉表卻適時向他伸出了橄欖枝,試圖借這支西涼兵的武力來抵禦逐漸勢大的曹操。張繡無路可去,只好接受劉表的招攬,隨即召集叔父張濟舊部,自此屯兵在宛,替劉表牢牢守住荊州的北大門。從此刻起,張繡儼然成了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曹操三征張繡不克

建安初年,張繡與劉表的聯合,給曹操帶來了極大威懾。南陽郡為光武帝劉秀故鄉,城牆高大,人口稠密,物產豐富。在劉表的授意下,這裏源源不斷地為張繡提供充足的物質資源與兵丁補給。張繡麾下有西涼悍卒,戰鬥力不必多言,只要得到劉表的持續輸血,他就能保持較高的戰鬥力。彼時,曹操初迎獻帝於許,立足於潁川、汝南二郡。從地理位置上看,南陽郡距離許都、汝南等地比較近,所以劉備日後寄寓荊州時,會勸說劉表襲許。這樣一支有實力的強悍軍隊駐紮在自己老巢附近,曹操如何不憂心。所以在建安二年(197)到建安三年(198)間,曹操曾三次征討張繡。

圖片
 

影視劇中的劉表。來源/電視劇《新三國》截圖

曹操第一次征討張繡是在建安二年(197)正月。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公到宛。張繡降,既而悔之,複反。公與戰,軍敗,為流矢所中,長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公乃引兵還舞陰,繡將騎來鈔,公擊破之。繡奔穰,與劉表合。”曹操初征張繡時,後者礙於其威勢,竟然選擇投降;但隨後發生的兩件事,又讓他再次改變了主意。第一件事,是眾所周知的“桃色緋聞”,即曹操看上了張濟的遺孀,納之。話說回來,在亂世,接納寡婦並非什么難以接受的事情,即便是劉備,在入成都後也迎娶過寡婦吳氏,還將其立為皇後。真正讓張繡感到惶恐的,是曹操對他部曲的招攬。

據《三國志·張繡傳》裴松之注引《傅子》記載:“繡有所親胡車兒,勇冠其軍。太祖愛其驍健,手以金與之。繡聞而疑太祖欲因左右刺之,遂反。”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胡車兒是張繡的愛將,“力能負五百斤,日行七百裏”。在張繡反叛前,胡車兒將曹操的貼身保鏢典韋灌醉,並盜走其雙戟,致使後者最終在戰鬥中力竭身亡。而在正史中,胡車兒也是張繡的親信部曲。既然如此,曹操越過張繡給胡車兒送黃金拉攏他,難免讓張繡感到威脅。

圖片
 

張繡畫像。來源/李偉實,張淑蓉《三國演義人物畫傳》

秦漢魏晉南北朝之際,人身依附關系愈發緊密,部曲、扈從、賓客從某種程度而言,已是主公的“私有財產”。故曹魏名將臧霸、李典等人降曹後,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著對部屬的直接管理權。沒有邊界感的曹操親自給胡車兒送黃金,自然觸及了張繡的敏感區域。如曹操事後所說,他接受張繡投降,並沒有要求他送出人質,缺少這層約束的張繡,背叛起來自然就毫無壓力了。

張繡反叛,給曹操帶來了極大損失,曹操的長子曹昂、侄曹安民、愛將典韋皆歿於此役,就連年僅11歲的曹丕,也差點未能走脫。但曹操畢竟不是一般人,很快,他就在一個人的幫助下重整旗鼓,反敗為勝,擊敗張繡。

曹操第二次征討張繡,則是替堂弟曹洪收拾爛攤子。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公之自舞陰還也,南陽、章陵諸縣複叛為繡,公遣曹洪擊之,不利,還屯葉,數為繡、表所侵。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表將鄧濟據湖陽。攻拔之,生擒濟,湖陽降。攻舞陰,下之。”按曹操本傳,這年九月,曹操東征袁術,無力應付南方,便遣曹洪對抗張繡、劉表,但短短兩個月左右,舞陽、陰、葉等地卻相繼淪陷。無奈之下,曹操只能在打完袁術後又馬不停蹄回擊南陽,破劉表大將鄧濟,又“攻舞陰,下之”。

有意思的是,《三國志·曹洪傳》卻記載:“(洪)別征劉表,破表將於舞陽、陰、葉、堵陽、博望,有功,遷厲鋒將軍,封國明亭侯。”明明是曹洪作戰不利,丟了這些地方;待到曹操急匆匆趕回,這才重新奪取,結果卻成了曹洪“別征劉表有功”。看來,在當初的滎陽之戰中,曹洪將自己的戰馬讓給曹操,是非常明智的決定,以至於曹操生前始終對這個堂弟多有包容,並帶他到處“刷戰功”。

建安三年(198)正月,曹操還許;是年十一月,曹操三征張繡。按曹操本傳,他此次出兵大破張繡,可謂大勝。《三國志·荀攸傳》記載,張繡靠劉表輸送糧草,才保持強大的戰鬥力,所以荀攸曾建議曹操“緩軍以待之”,若急於攻張繡,劉表也勢必相救。曹操不聽,結果劉表果然出兵,曹操在吸取教訓後,“乃設奇兵複戰”,大破張繡。但從後續來看,盡管曹操取得大勝,卻仍沒有繼續擴大戰果。其本傳解釋說,因呂布在徐州大破夏侯惇,曹操只好先放棄南陽,轉而前往徐州救火。那么,事情的真相真是如此嗎?

又據《三國志·荀彧傳》記載:“太祖方東憂呂布,南拒張繡,而繡敗太祖軍於宛。紹益驕,與太祖書,其辭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動靜變於常,眾皆謂以失利於張繡故也。”這裏明確提到,曹操被張繡打敗後,袁紹專門寫信來奚落他,曹操因此大怒。荀彧開解他說:“不先取呂布,河北亦未易圖也。”在他看來,呂布儼然是一方諸侯,所以先解決掉他,曹操才有精力與袁紹大戰。對於這個提議,曹操欣然應允:“然。”按照時間順序,曹操攻呂布前,的確曾與張繡大戰,也就是他第三次征討張繡。曹操卻被張繡擊敗,也正因如此,群臣才會將曹操大怒的原因歸咎到這次失利上。可見,曹操第三次征張繡,很可能是以失敗而告終,而非如《三國志·武帝紀》所雲“已戰勝張繡”。否則的話,曹操勝而不取又有什么意義?本傳所雲,當是陳壽“為傳主隱”“為尊者諱”的結果。

官渡前夕雪中送炭

所謂“不打不相識”,盡管張繡曾與曹操多次大打出手,但兩人還是走到了一起。官渡之戰前夕,即建安四年(199)十一月時,張繡率眾降曹,這不得不令袁紹、劉表感到吃驚。事實上,張繡本人也很驚訝,“何至於此”!就連他自己都說:“袁強曹弱,又與曹為讎,從之如何?”當下之局勢,袁紹強大而曹操弱小,且張繡又與曹操有殺子之仇,他如何能在這個關鍵時刻選擇投降曹操?對此,力諫張繡降曹的謀士賈詡回答道:

此乃所以宜從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願將軍無疑!

曹操迎奉漢帝,“奉天子以令不臣”,在名義上占據高位,就連袁紹也覬覦不已。張繡此時降曹,就是堂堂正正的歸義之舉,行為是合法且正當的。其次,張繡降曹乃是雪中送炭,正如關羽辭曹歸劉,張繡投奔實力弱小的曹操,也能凸顯其個人的重要性;且在此前的一系列交戰中,張繡數次擊敗曹操,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實力。此外,在袁曹兩人即將大戰的前夕,張繡的歸附,還能讓曹操一次性解決三個後顧之憂。

如上所述,曹操第一次征討張繡期間,曾因後者叛變而損失慘重,後在他人援助下才反敗為勝。這個人,正是汝南豪帥李通。據《三國志·李通傳》記載:“建安初,通舉眾詣太祖於許。拜通振威中郎將,屯汝南西界。太祖討張繡,劉表遣兵以助繡,太祖軍不利。通將兵夜詣太祖,太祖得以複戰,通為先登,大破繡軍。拜裨將軍,封建功侯。分汝南二縣,以通為陽安都尉。”李通是汝南地界上赫赫有名的豪帥,頗具實力。建安初年,李通降曹,被拜為振威中郎將,屯汝南之西,即汝南下轄的陽安、郎陵二縣。這裏的西面與南面,分別是劉表控制下的南陽與江夏二郡。

建安二年(197),曹操第一次征張繡,大敗,“乃引兵還舞陰”,李通屯兵的“汝南西界”距離舞陰不足百裏,所以他連夜趕到,“將兵詣太祖”,協助曹操擊敗了再次進犯的張繡。此戰過後,曹操對李通大為贊賞,分陽安、郎陵二縣給李通,任其為陽安都尉。都尉是郡級別的職位,本為“郡尉”,漢景帝時改稱“都尉”,職責是輔佐郡太守掌一郡之軍事,兩漢時代,有的郡甚至不設太守而只有都尉,可見其權柄之重。

又據《三國志·趙儼傳》注引《魏略》記載:“太祖北拒袁紹,時遠近無不私遺箋記,通意於紹者。儼與領陽安太守李通同治,通亦欲遣使。儼為陳紹必敗意,通乃止。”李通發跡於郎陵縣,後以陽安為根據地,因為協助曹操破張繡有功,他受封陽安都尉(《魏略》更是直接稱“領陽安太守”),保持了自己在“汝南西界”的半獨立地位。當然,為了挾制李通,曹操又委任趙儼為郎陵長,二者共同治理陽安郡這個從汝南分出來的郡級行政區。

圖片
 

影視劇中的曹操。來源/電視劇《新三國》截圖

這個做法,是曹操在建安初年的一次成功實踐。漢末豪帥,在地方上擁有不俗的影響力,如果給予他們官職,承認他們的地位,就很容易將其拉攏;反之,若對其步步緊逼,感到威脅的豪帥就容易生出反叛之心。在此情形下,曹操“分汝南二縣”的高明之處就能體現出來了。郎陵、陽安本就在李通控制下,曹操給予其陽安都尉,不過是給予他一個合法的官方身份。李通得了好處,就自然願意為曹操奔走效力。曹操後來割青、徐二州委之於臧霸,也是這個道理。臧霸以琅琊為根據地,率吳敦、尹禮、孫觀、孫康等泰山諸將在青徐地界上保持著半獨立的地位,自然也願意替曹操出力。臧霸不僅數次擊退袁紹長子袁譚,也曾“數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專事紹,不以東方為念”。所以,陳壽才會將李通、李典、臧霸、龐德等豪帥並列在一起作傳。

汝南郡本為袁紹老家,又有黃巾作亂,曹操得李通支持,就不用花太多精力來鎮壓這些潛在的反對力量。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黃巾劉辟等叛曹公應紹。紹遣先主將兵與辟等略許下。……紹遣先主將本兵複至汝南,與賊龔都等合,眾數千人。”可以看到,袁紹的確多次利用自己在汝南的影響力,試圖從後方顛覆曹操在汝南郡的統治,但收效甚微。這是因為,陽安、郎陵與南陽接壤,在張繡歸附前,李通還得分心來應對張繡;可是當張繡歸降後,李通就能全心全意地協助曹仁鎮守汝南,劉備、劉辟在汝南掀起的軍事行動也就沒法對曹操造成太大影響。此外,前引《趙儼傳》注引《魏略》又載,李通曾有意遣使與袁紹接觸,後放棄。他做出這個決定,趙儼的勸說固然是一方面,但張繡的投降也是促成李通決心跟隨曹操的一個重要因素。

張繡的歸降讓曹操一次性免除了張繡、李通與汝南黃巾三個後顧之憂。當然,賈詡的判斷十分精准。官渡之戰前夕,曹操麾下人人自危,除李通外,其他文武官員也暗中與袁紹通信。《三國志·武帝紀》所載“公收紹書中,得許下及軍中人書,皆焚之”也證實了這一點。而張繡的“逆流而上”,恰恰給了曹操一個展示其寬容、大度的機會。

張繡雖與曹操有殺子之仇,可曹操不僅寬恕了他,還跟他結成了兒女親家。即便在官渡之戰後,曹操也始終對張繡十分器重,優待勝於常人。據《三國志·張繡傳》記載:“繡至,太祖執其手,與歡宴,為子均取繡女,拜揚武將軍。官渡之役,繡力戰有功,遷破羌將軍。從破袁譚於南皮,複增邑凡二千戶。是時天下戶口減耗,十裁一在,諸將封未有滿千戶者,而繡特多。”張繡的待遇越是好,就越能表現曹操的大度;曹魏諸臣也會想:害死曹昂的張繡都能飛黃騰達,更別說他們這些忠心耿耿的臣子了。

正因如此,縱使曹丕對張繡害死自己兄長這件事耿耿於懷,但起碼在明面上,他都沒有任何理由向張繡複仇。但《三國志·張繡傳》注引《魏略》卻說:“五官將數因請會,發怒曰:‘君殺吾兄,何忍持面視人邪!’繡心不自安,乃自殺。”

張繡之死,到底是不是曹丕逼殺?這倒是見仁見智。但巧合的是,張繡之子張泉後來也無端卷入魏諷謀反案中,以致身死。如此種種,實在令人不得不懷疑張繡的死亡真相。畢竟,曹丕“秋後算賬”的本事也是有目共睹的。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jm666.com/lishi/3237/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