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盤點曆史上最常見的國祚毀滅術

正所謂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走在路上,看著簌簌落下的秋葉,感覺周期輪換,萬物使然。於是想起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秋風起,樹葉落,時寒至也;曆史上的一個個封建王朝,國祚的葉子是因為什么說沒就沒的呢?

0 曆史的風輪:治世和亂世的迂回

兩千多年的朝代史,仔細盤算下來,曆史上的治世約莫有持續39年的文景之治,39年的昭宣中興,33年的光武中興,42年的仁宗盛治,約31年的明章之治,13年的永元之隆,129年的開元盛世,持續32年的永宣之治,約莫不到400年,也就是說,封建王朝老百姓在2133年的曆史裏,也就過了五分之一的好日子,絕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水深火熱得亂世之中。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盤點曆史上最常見的國祚毀滅術
 

曆史的風輪不停轉動,在治世亂世的迂回裏,造就了80多個王朝,近500名皇帝。那么接下來,我們盤點一下,是什么么蛾子使得這些朝代由盛轉衰,繼而隕落。

1 極端的貧富分化:吸血的貪腐階層

極端的貧富文化不是致命因素但是致命的誘因。大家都聽說過社會結構的紡錘形模型,因此,現代社會中都非常重視中產階級的規模和想法,因為無論何時何地,基於中產階級保守,害怕改變,對社會不滿程度低的特性,中產階級的龐大將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的穩定性。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盤點曆史上最常見的國祚毀滅術
 

但縱觀封建王朝曆史,社會結構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金字塔型的社會結構:上層是規則的制定者,資源通過這個結構無限制流向上層,導致社會結構極端失衡的同時,會讓頂層對資源的無度索取成為慣性,這種吃著喝著別人的,還欺負著別人的結構最終誘導社會的各類不穩定性因素溢出水面。比如內部利益爭奪產生的派系割據、社會動蕩、起義和戰爭頻發等,反正沒好事。

《荀子·王制篇》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唐太宗對荀子的這一觀點十分認同,在與君臣討論國家的治理問題時,多次引用和實施了這一觀點。思路決定出路,唐朝300多年曆史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治世和這一點不無關系。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盤點曆史上最常見的國祚毀滅術
 

大量資源的傾斜會讓既得利益者圍成一個吸血的圈子,一撮人在這個圈子裏志得意滿,經年累月之後,其胃口呈現指數級提升,貪腐掠奪,無所不用其極,一旦底層的人們不供給了,便要打打殺殺,做強搶強拿的惡行。但愚民做的再到位,也遠沒到人人都是傻子的地步。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階級動蕩產生的波紋,不管是在哪個圈裏的,終歸都有被裁決的那一天,帝王自然也不例外。這個原因也是大多數王朝覆滅的原因。

2 失控的權力:虎兕出於柙

自秦皇大一統,開創中央集權兩千年來,皇室宗親、中央和地方、帝王和官僚之間權力的PK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父子兄弟、門閥、外戚、宦官、權相、黨派、軍團,權力這碗紅燒肉是真的香,於是太多人盯著垂涎欲滴。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國古代實行君主專制,皇帝地位極高,權力極大,對天下人擁有生殺予奪的權力。君讓臣死,臣不敢不死。實際上並非如此。一般來說,開國皇帝因為是自己打下來的江山,話語權很重,但到了後期,皇帝的話語權完全看這個皇帝的帝王術段位,能力強的,比如漢武帝、唐太宗這樣的,搞個一言堂沒問題,但到了漢獻帝這樣能力弱的,也就哪涼快哪裏呆著去了。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盤點曆史上最常見的國祚毀滅術
 

雖然理論上,官僚群體是給皇帝打工的。但實際上,天下這么大,官員這么多,皇帝根本管不過來,還是那句老話:他一個人幹不過我們這么多人,官僚群體於是就從打工者變成了實際上的統治者了,即使不是統治者,話語權也是非常大。對於皇帝來說,這就是無奈的現實-看不順眼也得用。

再者說,皇帝只有一個人,勢單力薄,能力有限,精力有限,天下事不知道能看到幾許,相比之下,文武官員一般出身於書香門第和武將世家,不僅家族子弟眾多,而且家族學問,處事經驗代代相傳。地方大家族之間還互相聯姻,強強聯合。玩政治,皇帝一個人哪能比得過這一群人精?因此,平庸的皇帝往往被官僚蒙蔽和架空。虎兕出了皇帝的柙,簡直就是常態,大臣不欺負皇帝就不錯了,更不用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了。所以敲黑板,國家政治腐敗,有可能不是皇帝不好,只是能力不夠,沒管住籠子罷了。

3 異族的入侵和抵抗:中原的叢林,每個人是獵手也是獵物

自然界中,食物鏈的本質是能量的逐級流動和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在中原所在的世界版圖上,帝王的食物鏈也同樣遵循著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鐵律,待機而動的外族侵略者,心懷叵測的異族等,往往環伺在側,時不時的露出自己凶殘的獠牙。

但究其原因,在於兩點:一是中原的地理位置隔離了中華文明和其他文明,導致漢族文明可以穩定和緩慢的形成,中原文明的一切,如漢字,禮儀,制度等能體系健全並可以通過時間的驗證,以及充分的精雕細琢,形成了極為精致、極為穩固的中華文明形態,並形成當時最富有效率的農耕文明,隨之催生了農耕文明下的科技,如此循環,富得流油。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盤點曆史上最常見的國祚毀滅術
 

相比之下,對北方的遊牧民族而言,他們生活在大漠或自然條件惡劣的不毛之地,難以靠農耕手段獲取足夠的糧食,所以他們必須到處搶掠,長此以往,形成了好戰掠奪的文化習性。《易經·謙六五》有語“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大白話就是,自己窮,可以搶鄰居啊,打打殺殺,什么都有了。所以,富人靠著個賊,終歸挨惦記。

五胡亂華、五代十國、宋元崖山海戰、滿清入關等,無不是當時的王朝走向沒落,看上去病懨懨的,外族像盤旋在天上的禿鷲一樣,嗅到美食的味道,那還不喝血吃肉、大快朵頤。同時,因為異族的侵入,中原漢族的複仇在一波波壓抑後也會蓬勃而出,如明朝推翻元朝,朱元璋的口號就是驅逐胡虜,恢複中華。

4 十個人,七個碗:土地/人口失衡的民生大弊

中國向來是農耕型社會,農民是封建社會人數最廣泛的群體,而農民生存的根本是土地,“一畝三分地,老婆孩子熱炕頭”是農民生活的最樸素要求,把農民綁在土地上是各朝鞏固政權最好的方式:農民有地種,有口飯吃,自然不會引起社會動蕩。因此,這方面做得好的王朝,基本上都是順風順水,不會起什么妖風。

但一般王朝隨著數代的傳承,盛世太平之下,皇室、貴族、官僚都會大量兼並土地,多數農民成為自耕農或流民,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降低了國庫稅收來源,王朝中晚期就會出現財政困境;同時,盛世之下,人口激增,又會加劇這個矛盾,兩個大問題聯合發力,沒地種,人又多,有好果子吃才怪。

馬爾薩斯定律說:和平時期人口增長的速度遠遠超過技術進步的速度,這個也是王朝周期律形成的原因,由此論斷,即使土地兼並現象不嚴重,人口的激增也會導致經濟迅速衰落,社會凋敝。西漢、新、東漢、東晉、唐、宋、明、清都因土地兼並導致國家出現危機甚至滅亡。

5 德不配位:其實,做皇帝我不是專業的

中國封建王朝帝王的世襲制以及機緣巧合,很多時候把一些“不是”皇帝的皇帝推上了皇位,他們的特點就是不把當皇帝當主業,閑沒事或者心情來了管管,亦或是放手給別人管。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盤點曆史上最常見的國祚毀滅術
 

隨便舉幾個例子:

蕭衍是南北朝時期南梁的創建者,信奉佛教達到了癡迷的程度。有一次去拜佛,他說什么也不回去了,要就地出家,做了4 天和尚後被大臣們哀求著回去了,到了後面還是動不動動不動就跑出去剃度出家

宋徽宗潛心研究書法字畫,並獨創“瘦金體”,書法成就頗高,他的畫作也頗受後人敬仰,其中的《臘梅山禽圖》﹑《杏花鸚鵡圖》﹑《芙蓉錦雞圖》等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明末天啟皇帝朱由校,一天到晚只喜歡做木工活,把朝政大權全權交由大太監魏宗賢,而自己就完全沉浸在木工活之中,據野史記載,他曾經做出過會飛的木鴨子

李煜是南唐最後一位皇帝,作為皇帝李煜在政治上並沒有什么突出的貢獻,但是他擅長書法、繪畫,精通音律,尤其是他的詞作,更是千古流芳

古語雲: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這幫敗家子,有忠臣良將保著的還好,沒有的,開心著開心著,一條條小船說翻就翻了。

6 自然災害

在古代王朝中,科技水平不發達,有時有自然災害,如洪水、旱災、地震、蝗災、瘟疫等都會打破社會的平衡,導致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崩潰。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盤點曆史上最常見的國祚毀滅術
 

比如:

明朝的嘉靖年間發生的一次特大地震,地震的位置就集中在陝西的渭南,華陽,華陰和山西的永濟四個縣內。根據《中國地震目錄》的記載:郡城邑鎮皆陷沒,塔崩、橋毀、碑折斷、城垣、廟宇、官衙、民廬傾頹摧圮。而當時百姓居住的窯洞又根本沒有抵禦地震的能力,所以傷亡尤其慘重。再加上明朝政府消息傳遞十分落後,致使許多躲過地震的災民最後因為沒有糧食最後饑餓而死。根據記錄這場明朝的大地震的死亡人數竟高達83萬人,並且這個數字還是被明朝政府所記錄下來的實際人數。

正值清朝的第11位皇帝愛新覺羅·載湉也就是光緒帝在位期間,清朝的形勢一片大好。不僅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還收複了新疆部分地區,然而,一場似乎是“命中注定”的洪災卻瓦解了這一切。1887年的9月,在數月降雨的不斷積累下,水位達到曆史新高的黃河河水噴湧而出。位於水位下方的河南省鄭州,開封兩大城市遭遇毀滅性的打擊,附近數千個城鎮也被洪水直接沖毀。城中上百萬的百姓直接被洪水淹沒,受災情景慘不忍睹。但清政府在災後卻沒有發放足額的賑災款進行支援,最終造成超過150萬人死亡,事實上,據後世專家估計,這個數字被嚴重低估了,真正死亡的人數可能超過700萬。

而每當這個時候,天災會否引發人禍,就考驗執政者的水平和能力了,否則,一級一級的蝴蝶效應完全會導致一個王朝走向覆滅。

結束語

曆史是由活著的人和為了活著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並孕育了能和時間抗衡的真理。每個人都可以在曆史中追憶之前一個個鮮活的故事,過去的故事就是當代的坐標和借鑒,它就像一面鏡子,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讓我們根據過去檢視未來,面對很多複雜的問題,很多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最後,強烈呼籲對曆史、國學感興趣的友友們關注我,一起烹茶聊天,談天說地!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jm666.com/lishi/4219/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