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當大家接到趙光義這怪異的命令的時候,考慮的就是立即讓四州百姓出城......這么想並非是有誰真的准備執行這荒謬的命令,而是大家需要混亂,然後好趁亂脫身。 但是楊業的提議卻讓這道命令看起來似乎有了幾分"可行性",沒有人能夠於十萬鐵騎的追逐之下,還帶著四州的百姓安全撤離。上一次趙光義連軍隊都丟下了,偷了百姓的驢逃走,這次卻讓軍隊拖著老弱婦幼大戰遼兵,實在是讓人無法理解。
無法理解的命令就不去理解,戰場上能夠保全性命回去,就是對國家立了大功--至少給國家省下一筆撫恤金。這就是當時諸人的想法,但楊業卻提出一種理論上似乎可行而實際上卻根本行不通的方案,自然讓眾人惱火萬分。
最惱人的是,這種事大家只能憋在肚子裏,誰也不能說出來--誰敢說聖上的命令是荒謬的?誰又敢說自己貪生怕死,要棄了四州百姓只顧自己逃命? 中國的事情,最麻煩的就是不能把話說破,只能應付差事,可讓楊業這么一較真,大家只好也跟他較真。 遂有監軍王冼嘲弄道:你老令公素稱天下無敵,怎么今日見了敵人,你倒琢磨起來逃跑了?你不會是有別的意思吧? 這話說得極是惡毒,用意無非是激楊業替他斷後,他王冼好乘機逃之夭夭。 楊業被居心險惡的王冼用話逼住,無奈之下,只好負氣出征。可奇怪的是,他臨走之前卻拉住潘美,請求潘美於陳家穀口接應他。 楊業為什么要選擇潘美呢? 這只是表明了楊業是一個較真的人。他不曉得這世界上居然還會有無法執行的命令,更不知道這世界上還有根本無須執行的命令,他只知道命令就是命令,軍令如山,上頭有令,那就決死先行......
實際上,不論是王冼還是潘美,最初也都沒有拋棄楊業,而是在楊業出征之後,真的設伏於陳家穀口。這說明他們對楊業還是有信心的,雖然勾心鬥角,但臨於陣前,畢竟還是以國家為重的。 但是苦等楊業不至,那王冼登高望遠,莫名其妙地又愚蠢了起來。 他想:這么長時間沒動靜,莫非那楊業真的是天下無敵?已經戰敗了遼國蕭太後的十萬大軍?要是這樣的話,那我也得快一點...... 於是王冼與潘美蜂擁沖進了陳家穀口...... 這么看起來,愚蠢也是極富傳染性的。王冼的愚蠢,就在於他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
蕭燕燕那女人執掌國政,和情人韓德讓公開出雙入對,明鋪明蓋,卻仍然贏得了臣屬的忠心,就是因這這個女人不簡單,楊業卻終究不過是一員猛將,豈是這女人的對手? 明明沒有可能的事情,王冼卻心存僥幸,這種僥幸之心就是最典型不過的愚蠢。而潘美卻是久經沙場的名將,居然也被這種愚蠢所傳染,說起來委實是楊業的不幸。 話說潘美與王冼進穀中前行20裏,突聞楊業戰敗,兩人掉頭便走,僥幸之心一旦被現實擊破,剩下來的,唯有驚慌失措了。 兩人逃走,楊業卻奇跡一般的殺到了陳家穀口。這時候若是援兵突出,遼軍難免會大潰,然而沒有援軍,唯見漫山遍野的遼軍殺至,帳下將士相繼戰死,其子楊延玉不幸身歿。
老令公楊業早已是遍體鱗傷,孤身一人陷於遼軍的重圍之中,猶自奮戰不已,直到其馬受創倒地,他才為遼軍所擒。 耶律斜軫將楊業囚於營帳之內,楊業歎息道: 皇上待我恩厚,唯有守護邊關以回報皇上,而今反為奸臣逼迫,導致了王師敗績,我還有什么面目存活於人世? 遂絕食,三日而逝。 老令公楊績業死後,蕭太後卻是越打越精神,遂統兵南下,以耶律休哥為先鋒,首戰大敗宋軍於望都。 有意思的是,在這場戰爭中,楊家將的故事再度重演。 宋瀛州兵馬都部署劉廷讓於君子館與遼軍交戰,他分出精兵交與滄州都部署李繼隆殿後,緩急為援。不曾想,戰事一開,李繼隆非但不替劉廷讓斷後,反而帶了劉廷讓給他的精兵逃之夭夭,此人卑劣之行,遠比王冼、潘美更甚。然而劉廷讓運氣卻比楊業好,雖然全軍覆沒,數萬將士戰死,但其人終率數騎冒死殺出重圍,得以生還。
從此河朔地區宋軍戍兵再無鬥志,遼軍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但這個結果,無論是當時的百姓還是後世的修史者,都無法接受並拒絕理解。 於當時的百姓而言,既然把戰爭想得極為簡單,這么簡單的事情居然搞不明白,那定然是朝中出了奸臣...... 於後世的史學家而言,戰爭在他們眼裏甚至比當時的百姓還要簡單,這么簡單的事情還沒有搞明白,這定然是趙匡胤、趙光義兄弟的不是...... 事實上,正是這種視關乎國家興亡存敗的戰爭為簡單之事的愚蠢觀念,才導致了北宋的最終覆亡。 而趙構,他終其一生都在與這種愚蠢的認知做鬥爭,但是縱然功業千秋,他卻注定了要成為一個失敗的英雄。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jm666.com/lishi/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