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是害蟲嗎

一場雨後,在路邊、小區的綠化帶裏甚至房屋牆壁上我們仔細一些都會看到蝸牛。

我們通常說的蝸牛並非是科學術語,不是生物學上一個分類的名稱,而是對所有陸生腹足綱物種的俗稱。從分類學上來講,蝸牛屬於軟體動物門,和海裏的海螺、湖泊裏的田螺一起都屬於腹足綱。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一聊蝸牛。

01

蝸牛介紹

圖片
蝸牛的整個軀體包括眼、口、足、殼、觸角等部分,身背有殼,頭部顯著,具有觸角2對,大的1對頂端有眼。蝸牛在爬行時,還會在地上留下一行粘液。

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蝸牛分化得很厲害。它們分布到世界上的各個地方,適應了不同的生活環境,種間生理結構和外觀差異很大。已知的蝸牛記述有3萬種以上,顏色、外形等都千差萬別,蝸牛的貝殼有寶塔形、陀螺形、圓錐形、球形、煙鬥形等等。

蝸牛有肉食的,也有素食的;有用肺呼吸的,也有用鰓呼吸的。從物種數量上講,大部分蝸牛都是用肺呼吸的。蝸牛喜歡陰暗潮濕、疏松多腐殖質的環境,通常晝伏夜出,避免陽光直射,喜夜間或陰雨天活動。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雖然它的嘴大小和針尖差不多,但是卻有26000多顆牙齒。盡管擁有數萬顆牙齒,但它們的牙齒並不是“立體牙”,也無法咀嚼食物。它們只能用“齒舌”——鋸齒狀的舌頭來碾碎食物。蝸牛危害農作物的根莖葉,對農業、林業、園藝造成危害。

近些年我國進口貿易量不斷增長,蝸牛隨著運輸工具,木質包裝物以及糧食、苗木、花卉、盆景等入境的風險加劇。海關在口岸檢疫監管作業環節嚴防有害生物入侵,蝸牛等軟體動物是海關口岸查驗人員關注的重點。

重點關注

02

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是被海關重點關注的種。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中列明的種有:非洲大蝸牛、硫球球殼蝸牛、花園蔥蝸牛、地中海白蝸牛、玫瑰蝸牛、散大蝸牛、蓋罩大蝸牛、乳狀耳形螺、比薩茶蝸牛。

非洲大蝸牛

Achatina fulica Bowdich

屬柄眼目(Stylommatopgora),

瑪瑙螺科(Achatinidae)

圖片
非洲大蝸牛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全球100種惡性外來入侵物種黑名單,是一種世界性的檢疫有害螺類。2003年,國家環保總局和中國科學院也將非洲大蝸牛列入首批入侵中國的16種外來物種之一。

形態特征:殼高130 mm,殼寬54 mm。貝殼大型,殼質稍厚,呈長卵圓形,為我國最大的一種陸生貝類。6.5~8個螺層,各螺層增長緩慢,螺旋部圓錐形,體螺層特膨大,高度約為殼高的3/4。殼頂尖,縫合線深,殼面為黃或深黃底色,帶有焦褐色的霧狀花紋。胚殼一般呈玉白色,其他各螺層有斷續的棕色條紋。生長線粗而明顯,殼內為淡紫色或藍白色。體螺層上的條紋不明顯,中部各螺層的螺紋與生長線交錯。

殼口呈卵圓形,口緣簡單,完整,外唇薄而鋒利,易碎。內唇貼覆於體螺層上,形成“S”形的藍白色胼胝部,軸緣外折,無臍孔。

分布:該螺起源於東非,現已傳播到許多國家和地區。我國主要分布於合灣、福建、海南、廣東、廣西及雲南等省地。

滑動詳細了解

硫球球殼蝸牛

Acusta despecta Gray

屬柄眼目(Stylommatopgora),

巴蝸牛科(Bradybaenidae)

硫球球殼蝸牛有明顯的夏眠和冬眠習性,常以蠟狀膜厴封閉殼口越冬越夏。

形態特征:殼高17.5~21.0 mm,殼寬21.0~23.0 mm。貝殼中等大小,易碎,呈圓球形。有5~6個螺層,螺旋部低矮,呈矮圓錐形。體螺層增長迅速,下部特別膨大,呈弧形。殼頂鈍,縫合線深。殼面為褐黃色或淡褐色或赤褐色。口緣簡單,不外折,鋒利。軸緣外折,略遮蓋臍孔。臍孔狹小,呈孔穴狀。

分布:朝鮮,東帝汶,緬甸,美國關島,俄羅斯,日本,中國台灣。

滑動詳細了解

花園蔥蝸牛

Cepaea hortensis Müller

屬柄眼目(Stylommatopgora),

大蝸牛科(Helicidae)

花園蔥蝸牛為雜食性害蟲,以各種綠色植物為食,常危害各類瓜果蔬菜和花卉。

形態特征:殼高10~15mm,殼寬14~20mm。貝殼扁球形,緩慢膨帳。有5~5.5個螺層,臍孔完全被唇緣覆蓋。殼口“U”形,口唇白色粗短,偶而有褐色,外唇向外延伸反折,內唇貼覆於體螺層上,形成薄的白色胼胝部。貝殼色彩明亮,有光澤,其上有微弱而不規則的生長脊和螺旋狀的色帶0~5條,故也稱白唇彩帶蝸牛。貝殼在顏色和色帶數量方面變異很大。

分布:愛沙尼亞,白俄羅斯,比利時,冰島,波蘭,德國,俄羅斯,法國,芬蘭,荷蘭,加拿大,拉脫維亞,盧森堡,美國,挪威,瑞典,烏克蘭,英國。

滑動詳細了解

地中海白蝸牛

Cernuella virgata Da Costa

屬柄眼目(Stylommatopgora),

濕螺科(Hygromiidae)

圖片
地中海白蝸牛是一種適應性很強、為害嚴重的雜食性有害生物,被認為是對農林生產、生態系統、人類健康及全球貿易具有重大潛在威脅的外來入侵生物。

形態特證:殼高6~19 mm,殼寬8~25mm。貝殼中型,白色或微黃色,有時略帶紅色,通常在上部有兩條褐色條帶,下部有3~4條狹窄條帶。有明顯的圓錐形螺旋部。一般有5~6.5個螺層,各螺層膨肚略呈凸形,體螺層圓形,其周緣圓滑。體螺層上有無數不規則排列的、從細到中等粗細的生長線,有些個體體螺層下部有螺紋。殼口圓形,少數是橢圓形(非常大的標本),有中等厚度的內環肋。唇白色或略帶紅色,邊緣不反轉。臍孔形狀多變,但通常是開放的,不被軸緣遮蓋,直徑是殼寬的1/10~1/6,有時不位於中心。

分布:原產於地中海和西歐地區。愛爾蘭,英國,保加利亞,克裏米亞,新羅西斯克,赫布裏底群島,設德蘭群島,摩洛哥,美國,澳大利亞。

滑動詳細了解

玫瑰蝸牛

Euglandina rosea (Ferussac)

屬柄眼目(Stylommatopgora),

橡子螺科(Oleacinidae)

圖片
玫瑰蝸牛為陸生捕食性和肉食性螺類,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已將玫瑰蝸牛列為全球100種最具破壞性的外來入侵物種。玫瑰蝸牛主要是對入侵地的無脊椎動物區系構成威脅,特別是侵害本地蝸牛,引起種群數量的銳減,造成本地蝸牛的物種滅絕。

形態特征:殼高 50~60 mm,殼寬 18~22 mm。貝殼大型,長卵圓形或紡錘形,兩端子彈形,玫瑰紅色至桃紅色,不透明,有光澤,殼內為淡紅色。有 6.5 個螺層,縫合線明顯,邊緣齒狀,螺旋部高,體螺層膨大,其高度約占殼高的 2/3 以上。殼面布滿與螺軸平行排列略帶乳白色的雕刻肋紋和紅褐色細溝紋。貝殼無臍孔。

分布:原產於美國東南部。現已傳播到亞洲(印度、日本、斯裏蘭卡、安達曼群島)、非洲(馬達加斯加、塞舌爾、毛裏求斯、留尼汪四島)、太平洋地區(夏威夷、所羅門群島、帕勞、關島、基裏巴斯、北馬裏亞納群島、新喀裏多尼亞、美屬薩摩亞、瓦努阿圖、巴布亞新幾內亞、法屬玻利尼西亞、婆羅洲)等許多國家和地區。

滑動詳細了解

散大蝸牛

Helix aspersa Müller

屬柄眼目(Stylommatopgora),

大蝸牛科(Helicidae)

圖片
散大蝸牛是世界上人為傳播最為廣泛的有害生物之一,主要危害蔬菜和花卉等園藝作物。

形態特征:殼高29~33mm,殼寬32~38mm。貝殼大型,呈卵圓形或球形,殼質稍薄或結實,不透明,有光澤。貝殼表面呈淡黃褐色,有稠密和細致的刻紋,並有多條(一般是5條)深褐色螺旋狀的色帶,阻斷於與其相交叉的黃色雜斑或條紋處。貝殼有4.5~5個螺層。殼面有明顯的螺紋和生長線,螺旋部矮小。胚螺層光滑,體螺層特膨大,在前方向下極度傾斜,殼口位於其背面。殼口大,向下傾斜,完整,卵圓形或新月形,口緣鋒利,外唇稍增厚,向外延伸外折。無臍孔。

分布:散大蝸牛起源於歐洲地中海沿岸國家,分布於太平洋地區的澳大利亞、新西蘭,亞洲的土耳其和黑海沿岸國家,非洲的埃及、阿爾及利亞、南非和那加利群島,歐洲的英國、比利時、法國、德國、希臘、愛爾蘭、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捷克,北美洲的加拿大、美國、海地、墨西哥,南美洲的阿根廷、智利。

滑動詳細了解

蓋罩大蝸牛

Helix pomatia Linnaeus

屬柄眼目(Stylommatopgora),

大蝸牛科(Helicidae)

圖片
蓋罩大蝸牛又叫葡萄蝸牛,因主要生活在葡萄種植園內,以葡萄莖、葉、芽、果等為食而得名。又因其形似蘋果,所以又稱蘋果蝸牛。

形態特征:殼高38~45mm,殼寬45~50mm。

貝殼大型,殼質厚而堅實,不透明,呈卵四形或球形。有5~6個螺層,體螺層特膨大並向下傾斜,螺旋部較矮小,稍凸出,無光澤。殼面呈奶白色或米黃色,其上有較粗的肋紋、條紋和生長線,並且還有多條色帶,其色彩變異很大。胚螺層光滑。臍孔較小,縫隙狀,常被軸緣所遮蓋。殼口大,向下傾斜,呈“U”形,口緣簡單、鋒利,不外折。

分布:阿根廷,奧地利,北非,比利時,丹麥,德國,法國,芬蘭,高加索,荷蘭,捷克,喀爾巴阡山脈,盧森堡,羅馬尼亞,美國,挪威,波蘭,前南斯拉夫,瑞典,瑞士,斯洛伐克,土耳其,烏幹達,烏克蘭,希臘,匈牙利,意大利,英國,巴爾幹半島,波羅的海沿岸國家。

滑動詳細了解

乳狀耳形螺

Otala lactea (Müller)

屬柄眼目(Stylommatopgora),

大蝸牛科(Helicidae)

圖片
乳狀耳形螺主要為害蔬菜、瓜果、花卉等園藝作物,造成農業生產嚴重損失;也會經常棲息於庭院和公園,影響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同時傳播人畜共患寄生蟲,威脅人畜健康。

形態特征:殼高10~15 mm,直徑25~40 mm。貝殼中等大小,右旋,殼質稍厚,堅實,不透明,表面有光澤,呈矮圓球形,有4.5~6個螺層。口唇及殼口內側顏色較深。殼面顏色通常為棕灰色,具有5條不同寬度的黑色條帶。臍孔封閉,或呈非常窄的縫隙狀。口緣外折,邊緣增厚。

分布:原產於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現主要分布在阿根廷,澳大利亞,百慕大,古巴,馬德拉群島,美國,委內瑞拉,烏拉圭等。

滑動詳細了解

比薩茶蝸牛

Theba pisana Müller

屬柄眼目(Stylommatopgora),

大蝸牛科(Helicidae)

比薩茶蝸牛非常喜歡棲生於沙質土壤園地,故也稱沙丘蝸牛或花園蝸牛。該蝸牛為雜食性動物,寄主植物范圍很廣,繁殖力很強侵入新區後種群迅速增長。

形態特征:殼寬12~15mm(最寬25mm),殼高9~12mm(最高20mm)。貝殼中等大小,呈扁球形,殼質稍厚,堅實,不透明。有5.5~6個螺層,各螺層增長緩慢,略膨脹,螺旋部稍低矮。體螺層增長迅速,膨大。殼頂尖,縫合線淺。臍孔狹小,部分或完全被螺軸外折所遮蓋。殼口呈圓形或新月形,稍傾斜,口唇鋒利而不外折,但有些個體內唇壁處增厚。殼面不光滑,具無數明顯的垂直螺紋,其底色近乎乳白色(極少呈粉紅色),其上常有數量不定的、狹窄的黑褐色螺旋形色帶,其色帶可能全部由小點和條斑組成。這些色澤上的差異在系統分類鑒定上沒有多大意義,因為色帶的顏色常與棲息的環境有關,具有很大的變異性。一般胚螺層1.5個螺層,殼面茶褐色,幾乎是黑色,殼頂上有1個從棕黃色到茶黑色的圓點。

分布:廣泛分布於英格蘭、愛爾蘭、法國、葡萄牙、摩洛哥以及歐洲和非洲地中海沿岸國家。

滑動詳細了解

03

主要危害

田園殺手

對農林園藝危害巨大。危害禾穀類植物、豆類植物、水果、蔬菜、柑橘類植物、觀賞植物和園藝作物,常引起植株落葉和果實腐爛,對已收獲的果實和麥粒也常常造成危害。

生態殺手

一旦逸散定殖,對當地的動物區系構成嚴重威脅,會不斷排擠本地物種,引起入侵地原有蝸牛物種數量銳減,最終導致本地物種滅絕,破壞生物多樣性,甚至改變生態系統的物種組成和結構,直至徹底破壞整個生態系統。

健康殺手

是許多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會傳播多種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傳播方式

04

圖片
蝸牛晝伏夜出,常隱藏在人們難以發現的陰暗潮濕處,容易隨原木、木質包裝材料、集裝箱等傳播。其傳播特點是不需要特定的寄主,凡接觸過的物品都可傳播。在進境集裝箱、大理石、瓷磚、鮮切花、苗木、盆景上的截獲率較高;近些年隨著“異寵”的火熱,在快件和郵寄物中截獲率也大幅上升。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jm666.com/nongye/3927/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