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到底是哪“三不孝”?

大家好,我是“文以載道,成風化人”的小夜,本期我們的主題是:“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到底是誰說的?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道”作為中華文明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正一點一點被快節奏的生活所侵蝕。經濟發展了,社會就真的進步了嗎?經常看到有虐待父母,拋棄父母的子女,包括我們的身邊也遇到不少。真人讓人心寒。

“不孝有三”到底是哪“三不孝”?
 

孝,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的正式提法,是在西周,當時的含義有兩種:一是尊祖敬宗。先輩去世了,要定期進行祭祀,以表尊敬之意。二是傳宗接代。把祖輩的生命、血脈得意延續,這也是盡孝。但是人們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是誰說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不孝有三”到底是哪“三不孝”?
 

孟子說

作為對孝道最具權威的孟子,他在《離婁章句下》所說: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提出的是“五不孝”:四肢懶惰、酗酒賭博、不贍養父母、縱情享樂、逞勇鬥狠。看完之後我們發現,孟子所說的五不孝沒有無後為大這一說啊。

“不孝有三”到底是哪“三不孝”?
 

再看看《孟子·離婁上》中的記載。傳說中,舜帝的父母不賢,導致舜帝一直沒能娶妻,舜帝最後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孟子評價: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可見孟子當時只是針對舜的這種行為,而發出來的評價,是特指,而不是對所有人講的,因為舜作為一個聯盟首領,子嗣對於家庭和部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時的孟子只說了無後為大,並沒有說其他兩種不孝是什么。

趙岐說

東漢的經學家趙岐,著有《孟子章句》,對孟子261章的字句、大義分別做闡釋和發揮。趙岐在《十三經注疏》作了解釋:

“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他把不孝定義了三種: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對於這兩種說法,見仁見智咯,孟子作為一代大儒,其思想體系比較完整,之前在《離婁章句下》中對五種不孝的行為作了解釋和定義,不可能再一而再再而三的改變,那不是打臉嗎?而趙岐對孟子章句的詮釋也並不是原汁原味的還原,而是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思想,這就讓人對孟子的一些言論產生了歧義。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jm666.com/shenghuo/12393/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