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的崇禎剛登基,只用一招就輕易鏟除魏忠賢,背後原因鮮有人懂

說起中國曆史上的宦官專權,我們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大明王朝。從翻雲覆雨的王振,到“立皇帝”劉瑾,再到“九千歲”魏忠賢,明朝確實盛產權傾朝野的大太監,其中尤以魏忠賢最知名、最囂張。

極盛時期的魏忠賢,不僅大權在握,把持國政,而且結黨營私,排除異己,號稱“九千九百歲”,雖然名義上比萬歲爺少了一百歲,但實際上比天啟皇帝更不可一世,儼然就是大明王朝的實際掌控者,在當時的百姓中,甚至還有了“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的說法。縱觀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史,宦官的極致也無外乎如此。

圖片
 

但是,作為曆史上最有權勢的大太監,魏忠賢的人生落幕卻顯得那么倉促而可笑,17歲的崇禎皇帝剛一登基,就用一道聖旨輕易鏟除了魏忠賢以及他龐大的閹黨集團。這到底又是為什么呢?

天啟七年八月十一日(公元1627年9月19日),22歲的明熹宗朱由校駕崩。由於熹宗皇帝早亡無子,於是傳位給了自己的弟弟信王朱由檢,是為崇禎帝。

圖片
 

崇禎皇帝登基時只有17虛歲,放在今天也就是個剛上高中的未成年,但作為大明之主,他必須承擔起帝王的重任,而阻礙他皇權的第一座大山就是臭名昭著的魏忠賢以及他的閹黨集團。

崇禎帝繼位是在天啟七年八月廿四日(公元1627年10月2日),僅僅兩個月後的12月18日,崇禎皇帝就下達了一項重大旨意——把大太監魏忠賢貶到鳳陽(朱元璋的安徽老家)守靈,旋即於半途中逮捕賜死。

圖片
 

崇禎帝本來是要派出錦衣衛抓拿魏忠賢回京審問的,但魏忠賢提前得知了消息,他的第一反應既不是逃跑也不是反抗,而是於12月22日上吊自殺而亡。魏忠賢死後,崇禎帝下令將其肢解,頭顱懸於河間府示眾,閹黨二百六十餘人隨即被一網打盡。這個結果著實出乎了大多曆史愛好者的意料。

剛剛繼位的崇禎帝到底有何神力?權傾朝野的魏忠賢又為何會如此不堪一擊?這種種疑問的背後隱藏的其實是大明王朝至高無上的皇權。

圖片
 

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的頂峰出現在明清兩朝,起始於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相權的缺失使得皇權一家獨大。明朝確實長時間有宦官幹政的情況,但是,太監再牛也只不過是伺候皇帝的下人,他們能夠掌握大權的唯一途徑就是得到皇帝的寵幸和信任。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皇帝能給宦官多大的權力,就能隨時將其收回,至少對於明朝的皇帝確實如此,無論是劉瑾還是魏忠賢,當皇帝意識到他們的威脅,他們的勢力也就瞬間瓦解,明朝太監永遠不會是明朝皇帝的對手,這是明朝制度決定的。魏忠賢正是因為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才會選擇自殺。

明朝的皇權實在太強大了,所以縱然崇禎帝剛剛繼位,縱然他只有17歲,縱然他只是天啟皇帝的弟弟,是由外藩身份入主紫禁城的,身邊沒有“太子黨”幫襯,但他還是那樣輕易地就鏟除了魏忠賢以及他的閹黨集團。

在我們的刻板印象中,明朝的皇帝仿佛大多都很窩囊,大明王朝的權力總是旁落在宦官或者權臣手中。實則不然,縱然是到了窮途末路的崇禎時代,朱元璋以及朱棣制定的皇權制度仍然奏效,明朝的皇權仍然是那樣地不可動搖,問題只是出在,明朝後期出現了太多的怠政皇帝。崇禎帝自然是勤政上進的,但是他縱然再有一腔熱血,也無法憑一己之力挽救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了。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jm666.com/lishi/3205/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