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與丞相之分,朱元璋為何廢除丞相制度,內閣首輔是不是宰相

明朝內閣首輔,可以說是宰相,也可以說不是宰相。

實際上,許多人對於宰相的認知一直存在一個誤區,認為宰相即丞相,丞相即宰相,可事實並非如此。

宰相並非官職,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如唐朝用的便是“群相制”,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長官皆是宰相,同平章事也是宰相,所以並不存在設不設宰相一說。

丞相則是一個正式官職,但是設不設丞相這個官職卻是皇帝說了算,秦、漢均設丞相,若設了丞相,丞相即可稱為宰相。

隋、唐均不設丞相一職,難道說隋、唐就沒有宰相了嗎?顯然不是,唐朝名相很多,如魏征、杜如晦、房玄齡、狄仁傑、姚崇、張九齡等人。

總之一句話,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則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存在的官職形式不局限於丞相,也不看官職品位的高低。

宰相與丞相之分,朱元璋為何廢除丞相制度,內閣首輔是不是宰相
 

為什么明朝內閣首輔,可以說是宰相呢?

明朝初期也設了丞相,但是朱元璋為了鞏固和集中皇權,消除相權對皇權的掣肘,從而借胡惟庸案廢除了丞相制度,並命令規定後繼者不得恢複。

朱元璋將相權並入皇權之中,這么做確實可以將皇權推上顛峰,可這么一來他這個皇帝就不得不連宰相的職責也一同承擔了,他是“勞模皇帝”,他可以一天處理幾百上千份奏折不喊累,可是,他的後繼者能不能也做到他這樣呢?

顯然不行。

朱元璋最寶貝的孫兒朱允炆顯然就做不到這一點,後來通過靖難之役奪得皇位、是明朝除了朱元璋之外最有能力的皇帝朱棣也做不到這一點,所以,他們為了不違背朱元璋定下的祖制,只能另辟蹊徑了——也就是所謂的內閣。

明朝內閣人數不定,但一般不會超過七人,蓋因朱棣所設第一屆內閣即為七人的緣故,除了首輔之外,還有所謂的次輔,簡單說首輔和次輔就是內閣的一、二把手,他們在政治上一般輸於對立關系,畢竟次輔想再往上爬的話就得取代首輔。

雖然說內閣成立之初是作為皇帝的秘書機構、顧問機構,從制度上來說所能行使的政治權力極為有限。

可是越往後,內閣的權力實際上也變得越大,因為皇帝不斷地賦予內閣更多的權力,除了皇帝個人的能力之外,或許還有皇帝想減輕自己工作負擔的原因,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朱元璋那樣的精力,嘉靖皇帝還想著拿出更多的時間去修道呢!

終明一代,手中相權最大,甚至是蓋過了皇權的人,莫過於張居正,哪怕是萬曆皇帝被他罵了都不敢還嘴。

當然,除了張居正之外,明朝還有很多擁有實權的首輔,如楊廷和、夏言、嚴嵩、徐階等人,也是一時之宰相。

所以,內閣的地位不斷攀升,入閣也就成為了文官們的夢想,首輔也因此成了文官之首,文官之首不正是宰相?

宰相與丞相之分,朱元璋為何廢除丞相制度,內閣首輔是不是宰相
 

為什么明朝內閣首輔,也可以說不是宰相呢?

明朝的內閣一開始只是被皇帝當成自己私人的秘書機構、顧問機構,或者說智囊團,只負責給皇帝提供政治上的建議,並沒有決策權。

即便皇帝後來賦予了內閣一定的政治權力,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內閣所用的“票擬”的權力仍然沒有發生本質上的變化,所謂票擬仍然還是給皇帝提建議而已,只是有了先提前幫皇帝“把關”——批閱奏章的權力。

內閣的票擬想要產生作用,還得需要皇帝批准他們所提的建議,明朝中後期,皇帝為了偷懶,將給票擬“批紅”的權力轉移給了宦官。

這么一來,也就造成了內閣首輔雖為百官之首,看似是宰相,可實際上卻沒有宰相的實權。

明朝皇帝將票擬權分給內閣,再將批紅權交給宦官,等於是將宰相之權一分為二,只有掌握票擬權的首輔和掌握批紅權的宦官合起來的時候,或者說內閣首輔強勢得像張居正一樣能夠讓司禮監配合甚至是附庸自己的時候,內閣首輔才能稱為真正的宰相。

只可惜,終明一代只有一個張居正。

從這一點來說,明朝的內閣首輔也就算不上宰相了,畢竟內閣首輔實際上也並沒有掌握宰相之權。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jm666.com/lishi/4703/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