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伏羲女媧交尾圖是“人首蛇身”?

我發現很多人不了解遠古時期“人首蛇身”的文化含義,張口就是一陣亂吹,最後是繞暈了自己也糊塗了別人,我來說說自己的理解吧,“人首蛇身”的演變史其實就是一場樹立信仰的過程。

為什么伏羲女媧交尾圖是“人首蛇身”?
三皇治世

三皇治世,這時三皇並不是指代具體的人物,是指那些踩著時代的潮流愉快地洗了個澡,然後帶著人們過上好日子的遠祖們,在口口相傳的故事中,表達著人們對祖先的崇拜和敬仰,並沒有落下絲毫的文字記載,沒法記啊,文字還沒造出來呢。

司馬遷自然不能張口就從三皇開始,只能從五帝說起,不然《史記》就成了本神話小說了,但文化傳承不可能一下子冒出來的,一定有其沉澱和內斂。

這好比種菜,等到地面上冒出了青苗,我們才知道這不是塊荒地,至於種的什么,什么時候種的,這只有播種的人才知道,所以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通過秦博士之口說出了三皇來展示這種文化沉澱,“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

泰皇即是人皇,繼天皇、地皇後第三代治世領袖。

天皇、地皇屬於神祇人物及傳說,但人皇可就是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在世統治者,王綰、李斯等人皆說“泰皇最貴”,這明顯是在借人皇的身份來給秦始皇長臉,塑造秦始皇的威信和民間信仰。

司馬貞在《史記·補三皇本紀》中說了第三代治世領袖人皇的來曆,“人皇九頭,乘雲車,駕六羽,出穀口,兄弟九人,分長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萬五千六百年。”

大白話的意思是說,有九個兄弟,他們各自建都城管轄一方,成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的部落首領,帶領族人對抗災害和猛獸,為人類生存謀得了安身之地,因此被選為人皇。九地呢,便是九州,這就是人皇定九州的來曆。

晉王嘉曾在《拾遺記》中提及,“壁上刻為三皇之像∶天皇十三頭。地皇十一頭,人皇九頭,皆龍身。"

人皇龍身九頭,乃是兄弟九人,那么天皇十三頭、地皇十一頭就可以理解為十三位(任)、十一位(任)傑出的部落首領(或兄弟)。既然“皆是龍身”,那么龍就已經成為了圖騰和信仰,顯然傳承文化不再是埋藏在地下的種子,而是長出了地面冒出了新芽,這種變化就是後人對遠祖們的功績的重整,樹立信仰的開始,於是三皇出現了具體的指代人物。

為什么伏羲女媧交尾圖是“人首蛇身”?
三皇具體化

你心情不好,去了一個環境優美的偏僻的地方散心,曬著陽光,呼吸著森林裏清新的空氣,煩惱慢慢散去,你突然發現背後悄悄潛來了一只猛獸!

你希望是一只餓得發瘋的老虎還是一頭瞎轉悠的熊胖子呢?

你手無寸鐵,周圍無人,該怎么辦?你第一時間是不是希望自己是武松?或者希望老天給你一份運氣,那野獸沒看見你離去?

如果沒有其他的保護裝備,即使在當今,在野獸的強大的本能面前,我們也顯得非常弱小,再把時間放到遠古去,你就該知道當時的人們面對這種情況是多么的絕望,這時出現各種信仰也就不奇怪了。

風雨雷電這些自然現象,那時都成為了人們敬畏的力量和信仰,華胥氏,始祖母,“蛇身人首,有聖德”,“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伏羲”,大人便是指雷神;再比如炎帝,乃是其母“遊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

在遠古時代,人類不僅要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還要應對各種野獸的侵襲,人口增長就成了重中之重,這不僅關系著部落的發展壯大,更直接關系著部落的存亡,因此生育崇拜便誕生了。

人口增長主要靠生育,關系著部落存亡,因此具有強大的生育能力的動物也就成為了人們崇拜的對象,由於蛇溫和不具攻擊性,並且一胎多生,非常契合人們壯大人口的期望,蛇便成為了部落圖騰,象征著強大的生育能力和無上權威,專屬部落女首領,這就是“人首蛇身”的由來。

你可能會露齒一笑:哥們,解釋下伏羲女媧交尾圖的伏羲?

這就跟信仰有關了,當信仰成為了人們戰勝自然的精神動力,三皇便具體為原始社會時期傑出的部落首領,也就是前文中提到的踏著時代潮流洗澡的遠祖,他們可不得了,突然就讓時代邁了一大步,他們就是天皇燧人氏、地皇神農氏、人皇伏羲氏。

為什么伏羲女媧交尾圖是“人首蛇身”?
龍圖騰

鑽木取火,不僅達到了防寒取暖、驅趕野獸的原始目的,並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曆史,飲食習慣的改變最終促成了人類體制的提高,大大提高了人類在大自然競爭中的生存能力,這是燧人氏。

如果說燧人氏是在順應自然時做出了改變,那么神農氏就是全面主動改造了自然,“制耒耜、種五穀、嘗百草”,從農業與醫學兩面下手,神農氏不僅轉變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不利局面,更是以藥草大大延長了族人的壽命,從而為人類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感受神跡而孕育,造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局面,其實是原始部落近親婚姻制度造成的亂象,在這種群婚制度下,很容易出現患有重大疾病和缺陷的孩子,並造成早夭的嚴重後果,伏羲氏由此改進了婚姻制度。

“伏羲制嫁娶以儷皮為禮”,實行的是男女對偶制,用鹿皮為聘禮,並以動植物、居所、官職等為姓,使血緣婚改為族外婚,防止亂婚和近親結婚,用現在的話說,伏羲氏通過嫁娶手段主動幹預了族人基因的惡化。

我們知道蛇是遠古象征生育的崇拜圖騰,雖然伏羲氏實行了對偶制,但並不會否認這種信仰,由此創造出了龍圖騰,還是以蛇本體為基礎,加上了各個部落崇拜的圖騰,鱷魚的頭,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紅鯉的鱗,巨蜥的腿,蒼鷹的爪,白鯊的尾,長須鯨的須,象征著團結、平等、尊貴。

伏羲女媧交尾圖中,伏羲也是“人首蛇身”的形象,這是誤解!

女媧是“人首蛇身”沒問題,因為蛇身象征強大的繁殖能力!在《說文解字》中對女媧的解釋為:“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其中的“化”,即孕育,所以蛇身其實就是信仰和崇拜的圖騰。

伏羲的“蛇身”其實應該是“龍身”,鱗片會比蛇鱗大一點,象征部落的團結和平等精神,所以《拾遺記》才將天、地、人皇說成“皆龍身",正如東漢辭賦家王延壽所作的《魯靈光殿賦》賦中所說的區別,“伏羲鱗身,女媧蛇軀”。

這便是龍圖騰的由來,以區分龍身、蛇身,女為尊的局面正在向男女平等轉變,母系社會在向父系社會過渡。

為什么伏羲女媧交尾圖是“人首蛇身”?
伏羲女媧交尾圖的含義

對於伏羲女媧交尾圖這個叫法我感覺到很無語,叫龍蛇嫁娶圖不行嗎?

伏羲女媧交尾圖中的形象一般會有兩種,有不同的故事來源和寓意。

1、伏羲女媧手執草扇

這個造型來源於《獨異志》中的故事,盤古開天辟地後,伏羲與女媧居住於昆侖山,這時天地只有他們兩人,也沒有婚姻倫理概念。為了延續人口,兄妹商議成為夫妻,女媧面子薄,羞得不行,而伏羲也覺得周身不對勁,始終覺得兄妹成親怪怪的,最後兩人決定讓天意來決定。兩人登上昆侖,點燃兩堆篝火,對上天禱告道:如果上天准許他們成婚,那么就讓篝火的煙霧彙合在一起;如果反對,就讓煙霧各自消散消散。話語剛落,兩處煙霧便融合了在一起,於是兩人成為了夫妻,開始生兒育女。

兄妹成親,畢竟有違禮法,所以兄妹“結草為扇,以障其面”來遮羞,這些造型在多處壁畫、磚畫、絹畫中出現,並且在長沙楚帛書中也有詳細記載。

2、伏羲女媧手執規矩

在古史故事中,伏羲為伏羲氏族l首領(天皇),女媧乃是鳳姓部落一位大酋長的女兒,在女媧十六歲時,伏羲以精致的狐皮作為聘禮求婚,成婚後兩人居住在鳳州。

伏羲在榆中稱帝,女媧留守鳳州,後來伏羲封女媧於汝陽(今河南洛陽汝陽),統領中州。伏羲去世後,氏族聯盟推舉女媧為帝,帝號女皇。

女媧任命共工氏為地官,居太行山,主管治水。後來共工欲自立為帝反叛,女媧大怒,下令火正祝融討伐,雙方大戰後,共工不敵向西敗逃。伏羲女媧氏時期便是被稱為九兄弟定鼎九州的“九頭紀”時期。

伏羲女媧造像便呼應著這個時代的變化。

伏羲居左龍身,女媧居右蛇身,伏羲左手執矩,女媧右手執規,象征婚姻對偶制。二人上方是代表太陽的日輪,下方是代表月亮的月輪,既呼應“天圓地方”的天體之說,也代表陰陽的相輔相成,周圍則是伏羲所觀的星象,構成四季變換時間的節點。“人首蛇身”著重強調的是婚姻制度,“無以規矩,不成方圓”,“女媒,因置婚姻”,其實已經在向禮制轉換,而伏羲的龍身也在說明男性地位的提高,正在向父系社會過渡。

這兩種造型其實對應著原始社會婚姻的變化過程,第一種是部落最早的近親結婚,造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結果,孩子通常被認為是神跡的子女;當伏羲與女媧制定對偶制後,實行聘禮制,目的是為了防止近親結婚給後代帶來的各種問題,也就初步建立了倫理禮制,因此兩人被塑造成“人首蛇身”的始祖形象。

我們知道,出於對蛇生育能力的崇拜,人們樸素的認知將女媧塑造為“人首蛇身”的創世神,後來伏羲因制定婚姻制度也獲得了“人首龍身”的待遇,實際上是提高了男性的地方,處於母系社會正向父系社會過渡中男女暫時平等時期;當炎帝被塑造為“人身牛首”的首領,恢複了人身的本質,這並不是代表炎帝就不如前人的功績,而是以代表部落的牛圖騰來區分尊貴,也就代表著正式進入了父系社會,信仰也就隨之轉變,所以我才說“人首蛇身”的演變史其實就是一場樹立信仰的過程。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jm666.com/lishi/2272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