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曆史上有這樣一個人嗎?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家喻戶曉的女英雄,替父從軍。而在史書典籍上有關花木蘭的資料卻只有寥寥數章,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民族英雄,忠孝節義,以替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聞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花木蘭曆史上有這樣一個人嗎?
 

北魏皇帝拓跋燾登基之後,長期受到柔然侵擾的北魏帝國拉開了對柔然部落大反擊的序幕。

以當時的形勢看,北魏最大的禍患不是南朝、也不是其他北方割據勢力,而是盤踞漠北、氣勢旺盛的柔然。八王之亂以來,已經混戰了一百五十年的中原地區之動蕩是加劇,還是平息,就取決於北魏與柔然的生死決戰。其中,公元429年是柔然敗得極為慘痛的一年,雙方都為這一場生死決戰做了慎重的准備。

據《魏書》卷世祖紀記載:429年(太武皇帝(拓跋燾)神鹿二年),“秋七月,車駕東轅,至黑山,校數軍,實班購王公將士各有差。”在這樣的情形下,才有了花木蘭“昨日見軍貼,可汗大點兵”。《木蘭辭》中記載連花木蘭父親這樣的年邁之老卒都要參軍,可見情勢之嚴重,國家已經沒有多少選擇的餘地,必須動了真格的了。而曆史上,也確實是在429年,北魏掏出了最後的血本,來跟柔然展開一決生死的大戰。

花木蘭替父從軍。據《北史》卷86.蠕蠕傳記載:北魏皇帝拓跋燾率軍一直將柔然趕到漠北,“北度燕然山”,燕然山即燕山,今蒙古共和國杭愛山。花木蘭長途跋涉、遠離故土,才發出了“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瞅瞅”的感慨。

《魏書》卷4,世祖紀記載:太武皇帝(拓跋燾)太平真君(441年)“行幸陰山之北”,花木蘭從軍正好12年“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天子接見花木蘭,封她為五品尚書郎,她怕女兒身份暴露,犯下欺君之罪,提出“願借明駝千裏足,送兒還故鄉”,史書的年代和木蘭辭的12年相吻合。

《花木蘭》中有一句是“可汗大點兵”,縱觀整個北魏時期,自北魏孝文帝實行改革,國家上下全方位漢化之後,稱呼國君就不再使用“可汗”這種原本屬於胡人的稱呼。所以花木蘭的活動時期應該是在這之前,也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在位時期

拓跋燾發動對柔然族長達25年的戰爭,一直從424年打到了449年才宣告結束,這與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事件也基本吻合,為花木蘭代父從軍的發生提供了可能。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期還未發生之後的孝文帝改革,所以實行的還是胡人自己的奴隸制度那一套,可汗要發動戰爭的時候,每一家每一戶都要出一名男丁參加可汗的軍隊。花木蘭沒有兄長弟弟,家裏父親年紀也大了,當不了兵,所以花木蘭因為孝順所以裝扮成男子假冒父親去當兵是有事實可能的。

這就是《木蘭辭》所說的,“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故事的最後,北魏大敗柔然族,木蘭凱旋歸,“策勳十二轉”,北魏朝廷要封賞花木蘭為尚書郎。花木蘭卻“願馳千裏足,送兒還故鄉”,這與她身為女子不方便為官相呼應。最後,花木蘭代父從軍的傳奇故事在民間傳開,文然以此為寫實創作了《木蘭辭》,也就是所謂的民間述史。

花木蘭曆史上有這樣一個人嗎?
 

雖然史書沒有確實的關於花木蘭的記載,但是依據可以作為民間史實的《木蘭辭》我們基本可以確定花木蘭在曆史上是確實存在的。按照《木蘭辭》的創作時間來推算,花木蘭應該是北魏時期的人。

並且曆朝曆代都有文人雅士確認花木蘭是曆史上真實存在的人。比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杜牧,明代學者徐文長等人。

依上所述,曆史上是有花木蘭這個真實人物的。

在曆史上對於花木蘭這個巾幗女英雄的記載更多的是出於詩歌當中,在正史上並沒有記載,但從其他方面來考究,花木蘭這個人物形象是真實存在的。而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是真實事情的可能性極大。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jm666.com/lishi/6529/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