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

鼻塞

概述

  • 鼻塞是指空氣通過鼻腔受阻或不順暢的感覺。
  • 鼻塞可由鼻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鼻部疾病引起,也可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
  • 如果鼻塞伴出血,或影響正常生活,應就診治療。

定義

鼻塞是指空氣通過鼻腔受阻或不順暢的感覺。當發生某些疾病時,鼻腔通道阻塞、變窄,空氣不能順利通過,患者會感覺到鼻塞。此外,鼻腔黏膜感覺遲鈍或鼻腔過於寬大而感受不到吸入氣體時,即使鼻腔通暢也可感到鼻塞。鼻塞同時可伴有流涕、頭暈、鼻癢、鼻音、嗅覺障礙等症狀。經治療後鼻塞症狀可緩解,大多預後良好。

類型

按持續時間分類

持續性鼻塞:鼻塞持續存在,沒有緩解。如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塞呈持續性,不受體位影響。

陣發性鼻塞:起病相對較急,表現為持續時間較短的鼻塞。如急性鼻炎、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和一些非過敏性鼻炎等,發作時有鼻癢、打噴嚏、流涕等症狀,但全身反應較小。

間歇性鼻塞:表現為鼻塞時有緩解,時有發作。如單純性鼻炎的鼻塞,時輕時重,側臥時下側鼻塞較重,上側較輕。

交替性鼻塞:表現為鼻腔兩側交替發生鼻塞。如鼻中隔偏曲繼發鼻塞、普通感冒、單純性鼻炎,還可伴有打噴嚏、鼻癢等症狀。

進行性鼻塞:表現為鼻塞逐漸加重。如鼻咽部腫瘤不斷增大,鼻腔會逐漸變窄,導致鼻塞症狀進行性加重。

原因

  • 鼻塞最常見的原因為鼻部疾病,如鼻炎、鼻竇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鼻咽部腫瘤等。
  • 兒童鼻塞多見於先天性鼻部畸形、腺樣體肥大等。
  •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也可以引起鼻塞。

疾病因素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部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有明顯的上呼吸道症狀,以發熱、咽痛、咽幹、咳嗽等為主要表現,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覺味覺減退或喪失、鼻塞、流涕等。主要是由於新冠病毒感染上呼吸道黏膜後,會刺激機體免疫系統,出現免疫防禦反應,造成鼻部急性炎症,出現鼻腔黏膜充血腫脹、分泌物增多等反應,進而出現鼻塞等症狀。

鼻部疾病

  • 急性鼻炎:由於病毒感染引起鼻腔黏膜急性炎性改變,使鼻黏膜充血、腫脹而引起鼻塞。
  • 鼻竇炎:急性鼻竇炎多繼發於急性鼻炎,導致鼻黏膜炎性腫脹,阻塞鼻竇引流,繼發鼻竇炎症,黏膿性分泌物蓄積於總鼻道,從而引起鼻塞。慢性鼻竇炎主要表現為鼻塞、流黏性或黏膿性鼻涕,常伴頭痛、嗅覺減退或喪失。
  • 慢性鼻炎:是由鼻腔黏膜充血、腫脹、滲出、增生、萎縮或壞死,使鼻腔分泌物增多,引起鼻塞。
  • 鼻中隔偏曲:結構異常使對側鼻腔長期承擔主要通氣功能,鼻黏膜持續處於充血狀態而出現下鼻甲肥大而引起鼻塞。
  • 藥物性鼻炎:局部長期、過量使用鼻用減充血劑可導致鼻黏膜非變應性炎症反應,引起藥物性鼻炎,主要表現為鼻塞。
  • 鼻腔異物:鼻腔異物多見於兒童,其臨床表現與異物的性質、大小、形狀、存留部位及時間等不同而各異,多表現為單側鼻塞、流涕或涕中帶血含膿等。
  • 鼻腔腫物:主要與細菌感染、鼻腔其他疾病、物理及環境因素、抵抗力低下等因素有關,包括鼻腔良性腫瘤(如鼻息肉)、鼻腔惡性腫瘤(如鼻咽癌、鼻腔各種鱗癌、腺癌等)。主要表現為鼻塞、流涕帶血、頭痛、發熱、畏寒、嗅覺減退等症狀。鼻塞的輕重與腫物在鼻腔中的部位、鼻腔各壁被推移的程度及有無繼發感染等有關。
  • 鼻甲肥大:是由於鼻黏膜長期受到炎症刺激而引起的鼻甲黏膜水腫肥厚。主要表現為鼻塞、流膿涕、呼吸不暢、頭痛等。

全身性疾病

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糖尿病、青春期鼻黏膜腺體功能旺盛,致全身血管舒縮失調而致鼻塞。

非疾病因素

藥物因素

長期服用利血平等降壓藥物,可引起鼻腔血管擴張,從而導致鼻塞。

妊娠

女性妊娠期間由於雌激素和黃體酮水平升高,血管擴張,血容量增加,鼻腔黏膜中血液淤滯,引起鼻甲腫大、黏膜充血,分泌物增多,從而出現鼻塞現象。

生活方式

過度勞累、長期吸煙酗酒、受涼等因素可導致免疫力下降,易發生感染,引發鼻炎、鼻竇炎等疾病,出現鼻塞、流涕等症狀。

過敏體質者接觸冷空氣、粉塵、花粉等過敏原時,也可引發打噴嚏、流鼻涕、鼻塞等症狀。

表現

症狀

按發病部位分類

  • 單側鼻塞:多見於鼻炎、鼻息肉、鼻咽部腫瘤、鼻中隔偏曲、鼻腔異物等疾病。
  • 雙側鼻塞:多見於急性鼻炎、鼻竇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等疾病。

按人群分類

兒童鼻塞:新生兒鼻塞可有間斷性吮乳、睡眠紊亂表現,可見於先天性鼻部畸形,如先天性後鼻孔閉鎖;新生兒鼻塞伴鼻梁增寬、眼距過寬、鼻腔腫物、反複上呼吸道感染,可見於基底部腦膜腦膨出;嬰幼兒鼻塞可表現為睡眠張口呼吸、打鼾等,多與腺樣體肥大有關;此外,單側持續性鼻塞並伴隨呼氣臭味且膿血涕者多為鼻腔異物引起。

成年人鼻塞:常見於各種鼻炎、鼻竇炎、鼻息肉、鼻腫瘤、鼻中隔偏曲等。

伴隨症狀

  • 鼻塞伴鼻出血:常見於鼻炎、鼻中隔偏曲、鼻腔異物、普通感冒等。
  • 鼻塞伴頭暈:常見於上呼吸道感染、鼻竇炎、鼻中隔偏曲、高血壓、鼻咽部惡性腫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等。
  • 鼻塞伴流涕:常見於上呼吸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等。
  • 鼻塞伴發熱:常見於急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等。
  • 鼻塞伴鼻癢:常見於過敏性鼻炎等。
  • 鼻塞伴鼻音:常見於普通感冒等。
  • 鼻塞伴嗅覺障礙:常見於萎縮性鼻炎、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等。
  • 鼻塞伴涕中帶血、頭痛、突眼、聽力下降:常見於鼻部腫瘤等。

就醫

鼻塞合並鼻出血時,應盡快就診於急診科。

如果鼻塞持續存在或逐漸加重,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就診科室: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呼吸內科、兒科(僅限兒童)。

就醫提醒

需近期及時就醫的情況

鼻塞長期存在或反複發作。

伴有流涕、打噴嚏、頭暈、聽力障礙、鼻出血等。

需緊急就醫的情況

鼻塞伴發熱、鼻出血、劇烈頭痛等症狀。

發現鼻腔異物。

鼻塞伴呼吸困難、發紺,甚至意識障礙等症狀。

就診科室

出現流涕、打噴嚏、咳嗽、發熱等症狀時,可前往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呼吸內科就診。

兒童鼻塞、睡眠紊亂可以到兒科就診。

當出現鼻腔異物、鼻癢、鼻塞時可以到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就診。

經上述科室醫生檢查後,如懷疑存在鼻腔腫瘤,也可到腫瘤內科、腫瘤外科就診。

相關檢查

醫生在進行診斷時會進行體格檢查、血常規檢查,如果體格檢查、血常規等檢查發現異常,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進一步選擇影像學檢查或內鏡檢查等,來輔助診斷。

體格檢查

  • 測量體溫:有無發熱,有助於判斷是否存在感染。如有低熱,醫生會確定是否存在上呼吸道感染,必要時會考慮結核、腫瘤等情況。
  • 觸診:判斷有無淺表淋巴結腫大。腫瘤或結核等情況可出現淺表淋巴結腫大。按壓鼻竇體表投影區,幫助判斷不同類型鼻竇炎,如急性上頜竇炎可表現為面頰部、眶下部壓痛;急性額竇炎則表現為額部以及眶內上角壓痛;急性篩竇炎在鼻根和內眥處偶有紅腫和壓痛。
  • 視診:腺樣體肥大患者可有腺樣體面容,表現為上唇短厚翹起、下頜骨下垂、鼻唇溝消失、硬齶高拱、牙齒排列不整齊、咬合不良等。還可通過前鼻鏡觀察鼻黏膜是否有充血、腫脹等異常情況。

實驗室檢查

  • 血液檢查:為鼻塞患者常規檢查。包括血常規、血糖、血培養、血清特異性IgE測定等。如果存在C反應蛋白、白細胞升高,中性粒細胞核左移等,提示有細菌感染。如果存在高熱伴寒戰,需要做血培養。如果懷疑鼻塞是由糖尿病所致,需檢查血糖。如果血清特異性IgE測定結果升高,表明鼻塞可能是過敏性鼻炎所致。
  • 鼻腔分泌物細胞學檢查:檢查若發現嗜酸性粒細胞,對變應性鼻炎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影像學檢查

鼻竇CT檢查:懷疑鼻塞由鼻竇疾病所致時,多進行鼻竇CT檢查。主要用於觀察鼻竇黏膜是否有增厚,病變累及鼻竇的范圍,有無骨質破壞等情況。

鼻咽MRI檢查:可以較好地顯示軟組織病變,幫助進行鼻咽部腫瘤性病變的診斷及鑒別診斷。

X線檢查:當懷疑鼻塞由腺樣體肥大所致時,可以行X線檢查。主要用於觀察腺樣體大小及鼻咽部氣道狹窄情況。

內鏡檢查

鼻內鏡檢查:可觀察鼻黏膜是否有充血、腫脹,鼻腔內分泌物情況,鼻腔內有無鼻息肉和腫瘤等新生物,還可以取分泌物進行常規檢查及培養。

疾病診斷

急性鼻炎

臨床表現:典型表現為鼻塞、水樣鼻涕、嗅覺減退、鼻音、咽幹、鼻內幹燥。

相關檢查:血常規、鼻內鏡檢查。

異常指標:血常規可有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升高;鼻內鏡檢查可有鼻黏膜彌漫充血、腫脹,有大量水樣或膿性分泌物。

急性鼻竇炎

臨床表現:主要症狀包括發熱、食欲缺乏、鼻塞、頭痛、流膿涕等。

相關檢查:血常規、鼻竇CT檢查、血沉。

異常指標:血常規檢查急性鼻竇炎時,血白細胞數增多,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增高,血沉較快。通過典型症狀和鼻腔檢查所見,一般可以診斷急性鼻竇炎,當考慮可能有並發症或者單側發病需要排除牙源性鼻竇炎或真菌性鼻竇炎合並細菌感染時,可以考慮行鼻竇CT檢查,鼻竇CT可見鼻竇內液平面或軟組織密度影。

上呼吸道感染

臨床表現:主要表現為打噴嚏、鼻塞、流清水樣鼻涕,也可有咳嗽、咽幹、咽癢、咽痛等症狀,嚴重者可有發熱、頭痛等。

相關檢查:血常規檢查。

異常指標:上呼吸道感染多為病毒感染,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偏低,伴淋巴細胞比例升高。細菌感染可表現為白細胞計數與中性粒細胞計數增多及核左移。

鼻息肉

臨床表現:鼻息肉可引起鼻塞、流涕、嗅覺下降、頭痛等症狀。症狀嚴重者可引起鼻竇炎和分泌性中耳炎,影響正常呼吸和聽力。

相關檢查:前鼻鏡檢查。

異常指標:前鼻鏡檢查可見鼻腔內有一個或多個表面光滑、灰白色、淡黃色或淡紅色的如荔枝肉狀半透明腫物,觸之柔軟、不痛、不易出血。

鼻咽癌

臨床表現:鼻咽癌常見臨床症狀為鼻塞、涕中帶血、耳悶堵感、聽力下降、複視及頭痛等。

相關檢查:鼻內鏡檢查、CT檢查、磁共振檢查。

異常指標:通過鼻內鏡檢查可取活檢確診鼻咽癌。CT檢查能顯示鼻咽部表層結構的改變,還能確定鼻咽癌向周圍結構及咽旁間隙浸潤的情況。磁共振檢查可以明確腫瘤的部位、范圍及對鄰近結構的侵犯情況。

鼻甲肥大

臨床表現:主要表現為鼻塞、流膿涕、呼吸不暢、頭痛等。

相關檢查:前鼻鏡檢查、鼻內鏡檢查。

異常指標:前鼻鏡檢查可見鼻腔黏膜呈粉紅或紫紅色的腫脹。鼻內鏡檢查可見鼻腔黏膜表面呈節狀或桑葚狀,凹凸不平,下鼻甲前段及其遊離緣明顯,觸有較硬。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臨床表現:以發熱、咽痛、幹咳、乏力為主要表現。部分患者可以鼻塞、流涕、嗅覺味覺減退或喪失、結膜炎、肌痛等為主要表現。重症患者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和(或)低氧血症,嚴重者可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相關檢查:血常規、C反應蛋白、血沉、降鈣素原、病原學檢查、血清學檢查、CT檢查。

異常指標:血常規可見白細胞總數正常或減少,淋巴細胞計數減少。多數患者C反應蛋白和血沉升高,降鈣素原正常。病原學檢查可見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或核酸檢測陽性。血清學檢查可見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抗體IgM、IgG抗體陽性。CT檢查顯示肺部感染早期可見多發小斑片影及間質改變,以肺外帶明顯;隨著病情進展,雙肺可見多發磨玻璃影、浸潤影,嚴重者出現肺實變。

常見疾病的區別

急性鼻炎、急性鼻竇炎、上呼吸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區別如下。

伴隨症狀不同

  • 急性鼻炎:常伴咽幹、鼻內幹燥。
  • 急性鼻竇炎:頭痛更明顯,有大量膿涕,局部有壓痛。
  • 上呼吸道感染:打噴嚏、鼻塞、流涕、咳嗽、咽幹、咽癢、咽痛等。
  •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常伴隨發熱、幹咳、乏力、流涕、咽痛、嗅覺味覺減退或喪失、腹瀉、鼻塞、流涕等症狀。

檢查結果不同

急性鼻炎:鼻腔檢查可見鼻黏膜充血、腫脹,有明顯的分泌物。

急性鼻竇炎:血常規可見中白細胞計數增多,中性粒細胞比率增加。鼻竇CT提示竇腔密度高,黏膜增厚,甚至可見液平面。

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感染者,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偏低,伴淋巴細胞比例升高。細菌感染可表現為白細胞計數與中性粒細胞計數增多及核左移。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原學檢查顯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抗原檢測結果為陽性。CT檢查顯示肺部感染早期可見多發小斑片影及間質改變,以肺外帶明顯;隨著病情進展,雙肺可見多發磨玻璃影、浸潤影,嚴重者出現肺實變。

治療

鼻塞的治療方法取決於病因。

可以給予鼻噴霧、按摩等進行緩解。

青春發育期、女性月經期、妊娠期,因激素水平變化而引起的鼻塞症狀,可自行緩解,無須治療。

如果頻繁出現鼻塞或影響正常生活需要就醫治療。

家庭處理

保證飲水量:適度增加飲水量,保持大便疏通。

飲食清淡:少油少鹽,均衡飲食。

穴位按摩:鼻塞嚴重者可按摩迎香穴和鼻通穴。

洗鼻:可以使用生理鹽水洗鼻。

避免接觸過敏原:過敏性鼻炎患者要避免接觸已知過敏原,出門盡量佩戴口罩外出,減少接觸花粉、粉塵等過敏原。

增加室內空氣濕度:可使用空氣加濕器,保證室內空氣濕度。

病因治療

在查明病因後需進行病因治療。如:

急性鼻炎

對於急性鼻炎以對症治療和全身治療為主。

對症治療:可以短期(一般不超過1周)應用鼻用減充血劑收縮鼻腔黏膜、減輕鼻塞,常用的有鹽酸羥甲唑啉滴鼻液、0.5%~1%(兒童用0.5%)和鹽酸奈甲唑啉滴鼻液等。還可以應用鼻用糖皮質激素降低鼻黏膜炎性反應程度而緩解鼻塞等症狀。

其他治療:通過針刺迎香穴、鼻通穴,可以減輕鼻塞症狀。適度增加飲水量,飲食清淡,疏通大便,注意休息。如存在發熱、頭痛等症狀,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複發阿司匹林、清熱解毒沖劑等藥物。

慢性鼻炎

一般治療:積極鍛煉身體,改善營養狀況,治療全身慢性疾病,戒除煙酒等不良嗜好。急性期時一般要適度休息,做到多飲水、清淡飲食。

藥物治療:可以應用糖皮質激素噴霧劑,如糠酸莫米松、丙酸氟替卡松、糠酸氟替卡松、布地奈德、曲安奈德等鼻噴霧劑等,但應注意藥物的禁忌證及使用方法,絕不可濫用。

手術治療:對於慢性肥厚型鼻炎患者,若對上述治療效果不佳,可以行微創手術治療。

急性鼻竇炎

全身藥物治療:通過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選擇合適的抗炎藥物,如氧氟沙星、環丙沙星、阿莫西林、頭孢呋辛等。

局部藥物治療:可用短期(不超過1周)用0.05%的羥甲唑啉噴鼻劑噴鼻收縮鼻黏膜,以利於鼻竇膿性分泌物的引流,同時使用鼻噴激素緩解鼻黏膜炎症。

物理治療:必要時可以通過電透熱法、紅外線照射、超短波電療和局部熱敷等物理療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減輕局部症狀。

變應性鼻炎

避免接觸變應原:采用過敏原檢測,了解引起患者自身的過敏原後,可以避免接觸致敏性吸入物、食物和接觸物。

藥物治療:可應用抗組胺藥物、抗白三烯藥物、糖皮質激素類鼻噴劑、減充血劑等進行治療。

特異性免疫治療:即脫敏治療,通過采用引起患者變態反應的變應原制成的提取液(疫苗),給該患者進行脫敏注射,使之不發生或少發生變態反應或減輕變態反應症狀,是唯一一種對因治療的方法。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未合並嚴重基礎疾病的無症狀感染者、輕型病例,采取居家自我照護、注意休息、對症治療。對於普通型病例,高齡合並嚴重基礎疾病但病情穩定的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重型、危重型以及需要血液透析的病例,需就醫治療。

對症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以對症治療為主。發熱患者可服用解熱鎮痛藥,如布洛芬或對乙酰氨基酚等;出現黏膿性鼻分泌物或者咳痰,可使用溴己新、氨溴索、桉檸蒎、桃金娘油、羧甲司坦、歐龍馬滴劑等黏液溶解促排藥物;鼻塞者可使用賽洛唑啉滴鼻劑和鼻噴激素等。

抗病毒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若病情嚴重,可在醫生指導下采取抗病毒治療等,常用藥物為Paxlovid(奈瑪特韋片/利托那韋片組合)、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注射液、阿茲夫定等。

上呼吸道感染

對症治療:對有急性咳嗽、鼻後滴漏和咽幹的患者可給予偽麻黃堿治療以減輕鼻部充血,也可局部滴鼻應用,必要時可加用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解熱鎮痛類藥物。

抗病毒治療:可使用奧司他韋和利巴韋林抗病毒治療。

抗生素治療:普通感冒無須使用抗生素,如有細菌感染的證據,可經驗性選用口服青黴素類、第一代頭孢菌素、大環內酯類或喹諾酮類藥物。

鼻息肉

藥物治療:小息肉可以通過藥物治療控制生長。常用藥物為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

手術治療:藥物治療無效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切除鼻息肉。手術方式有鼻內鏡下切除術和傳統鼻息肉切除術。

鼻咽癌

放射治療:對於外照射後的殘存腫瘤,可以用X線體腔管或後裝腔內補充治療。腔內近距離放療可減少周圍正常組織的放射損傷。放射治療後複發的鼻咽癌病例適合於伽馬刀治療。三維適形放療是近年來腫瘤放射治療的最重要進展之一,它可以根據腫瘤的不同形狀,將放射劑量較均勻地分布於靶區。適形強調放療是近幾年發展的一項嶄新的放療技術。此技術可根據不同腫瘤的大小、形狀和生物學行為特性授予不同的靶區不同的照射劑量,同時對腫瘤周圍的重要器官有獨特的保護優勢。

放療與化療聯合治療:晚期鼻咽癌可用放射與化學藥物聯合治療。

手術治療:鼻咽部局限性病變經放療後不消退或複發者;頸部轉移性淋巴結,放療後不消退,呈活動的孤立性包快,鼻咽部原發灶已控制者,可行頸淋巴結清掃術。

鼻甲肥大

藥物治療:對於輕型的患者,需在醫生指導下應用減充血劑滴鼻,如0.05%羥甲唑啉或糖皮質激素噴鼻劑噴鼻。下鼻甲與中鼻甲肥厚的患者,可局部注射硬化劑。

物理治療:下鼻甲與中鼻甲肥厚的患者也可選擇冷凍、微波、射頻消融等物理治療方式。

手術治療:鼻甲骨質增生引起鼻甲肥大可行鼻甲部分切除術,鼻甲骨折外移術也可以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日常

  • 日常多飲水,清淡飲食,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適度鍛煉,增強體質,注意勞逸結合,保證飲食營養均衡。
  • 有鼻部疾病病史的患者在冷熱交替季節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 避免酗酒、進食辛辣油膩性食物。
  • 如伴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應積極治療原發疾病。

預防

日常生活

應避免與感冒患者密切接觸,流行病高發時期應盡量減少外出,或少出入公共場所。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流行期間,外出應注意規范佩戴醫用外科及以上級別的防護口罩,注意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室內經常通風,預防感染。

生活環境

盡量保持生活、工作環境清潔衛生,注意保持通風。

個人習慣

戒煙、戒酒,避免粉塵等不良物質長期吸入。

不要用力挖鼻,擦鼻涕也不要太用力。

保證規律作息,避免過度勞累。

參考文獻(6篇)

[1] 黃選兆,汪吉寶,孔維佳.實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2] 孫虹,張羅.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3]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關於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3/15/content_5679257.htm,2022-03-14.

[4]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關於印發新冠病毒疫苗第二劑次加強免疫接種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22-12/14/content_5731899.htm,2022-12-13.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jm666.com/jiankang/2253/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