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諸葛亮執意北伐,還是五次?

北伐,作為諸葛亮後期的主旋律,一直以來就是諸葛亮這個人最大的爭議點之所在。很多人認為,在那樣的一個曆史條件之下,諸葛亮數次北伐的行為不僅不理智,也完全不符合他身為蜀漢丞相的身份,在當時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那么,為什么諸葛亮還是執意北伐,並且連連做了五次呢?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策略

公元二百二十三年劉備在永安病逝之後,加上在夷陵之戰中被東吳陸遜燒掉的七百裏連營,即使在諸葛亮的操持之下,蜀漢也還是避無可避的走上了下坡路。

為什么諸葛亮執意北伐,還是五次?
 

繼承了劉備皇帝位置的後主劉禪是個什么形象我們大家心裏頭也清楚,有一個看起來沒有什么能耐的人當皇帝,諸葛亮的心裏也實在想象不出劉禪有帶著蜀漢的人馬走出蜀地的可能,完成他和劉備這一生的理想。

既然沒辦法以最快的速度走出蜀地,那就代表著在諸葛亮的餘生之中,“光複漢室”就只能是一句口號。更何況,蜀漢的朝堂上僅存的那些“老臣”們,一個個也不是省油的燈。打了一輩子的仗了,就算年輕的時候再怎么有志氣,臨老了也免不了想要停下來休息。

為什么諸葛亮執意北伐,還是五次?
 

而反觀已經把大半個中原牢牢捏在了手掌心的曹魏一方,雖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件一直在默默地發酵,漢獻帝劉協也一直“賊心不死”,想要重新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力。可到底是孤掌難鳴,曹操這位魏王已經把他遠遠地甩在了身後。

曹操死後,繼承了魏王位置的曹丕立刻對劉協發動了政變,把劉協這個名義上的皇帝廢黜,成為了三國時期的第二個稱帝的人。這個時候的曹魏,儼然已經發展到了頂峰。

為什么諸葛亮執意北伐,還是五次?
 

而和這樣的曹魏作對比,無論是從兵力還是國力,都要遠遜與曹魏的蜀漢,再不主動發起一兩場戰爭,等到曹魏一方徹底在中原以皇帝的身份站穩,並解決掉其內部矛盾的餘波之後,為了穩定朝堂,曹魏的矛頭不用想也知道會對上自稱“漢室宗親”的蜀漢。到那個時候,失去了諸葛亮支撐的蜀漢,又怎么可能抵抗得了滾滾而來的鋼鐵洪流呢?

內部矛盾逐漸成為最大影響

除了以上這些原因之外,諸葛亮不得不北伐的行為還有一層更為顯著的原因。隨著最初的一批“老臣”一個接一個逝世,諸葛亮能夠掌控住的人越來越少,蜀漢內部的問題也就日漸嚴重。

為什么諸葛亮執意北伐,還是五次?
 

作為跟著劉備打下江山的丞相,諸葛亮在蜀漢的分量自然是不用多說的,就連劉禪都因為諸葛亮在蜀漢的聲勢,把諸葛亮叫做了“相父”。可也正是因為諸葛亮這份“開濟兩朝”的經曆,在這個時候,就與原本生長在益州和蜀地的文臣武將之間產生了難以彌合的矛盾。

熟悉三國曆史的朋友們都清楚,除了蜀中地區之外,蜀漢領地中唯一一個能和中原搭上界的就只有一個益州。而益州在最先是屬於劉璋的,劉備是後來取劉璋而代之才成為了“益州牧”的。

當最早一批追隨劉備的人漸漸凋零,只剩下一個諸葛亮的時候,以諸葛亮為首的勢力自然就和原益州勢力產生了矛盾。這些在隱隱中與諸葛亮形成了抗爭勢力的人物中,又以在《三國演義》中導致了“七星燈滅諸葛魂飛”的魏延為最。

魏延本人就是益州出身,雖然《三國志》中並沒有標明早期魏延是不是屬於劉璋麾下,但很明顯,對於劉備和諸葛亮這些“外來人”而言,土生土長的魏延更能成為益州勢力的代表。更何況,魏延本身還深受劉備的器重,一直到劉備病死,也沒有忘了給魏延封一個“都亭侯”的爵位。

當然了,能夠從一個小小的“牙門將”慢慢爬到被封侯爵,魏延這個人肯定不會是一個頭腦簡單的匹夫。諸葛亮還沒死,魏延雖然也沒有表露出什么爭權奪利的心思,但矛盾已經成為了眾人皆知的“秘密”。

聰明了一輩子的諸葛亮又怎么會不明白魏延心裏的問題呢?否則的話,《三國演義》中也就不會寫什么“魏延腦後天生反骨”這樣明晃晃的“誅心之言”了。

果不其然,第五次北伐中諸葛亮剛剛在五丈原病死,魏延就迫不及待的發起了對諸葛亮勢力的攻訐。要不是諸葛亮暗中藏了個“馬丁寧專治魏延”的後手,恐怕蜀漢就要隨著諸葛亮的死而“改天換地”了。

北伐成了轉移仇恨的第一選擇

諸葛亮自然是明白這些問題的,於是既能達到消耗曹魏國力又能夠轉移內部矛盾的北伐就成為了沒有選擇的選擇。更何況,北伐還能夠為蜀漢的新晉將領提供帶兵打仗的經驗。

為什么諸葛亮執意北伐,還是五次?
 

在蜀漢和曹魏在國力和兵力上面的對比之外,還有著一個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那就是蜀漢能夠領兵的將領和治國的能臣不如曹魏的多。

曹魏的大本營就位於中原,而中原自古以來就是世家豪族們爭相割據的豐富之地,不僅經濟比蜀地更加發達,還“善產”有才幹的文人武士。

加上早期曹魏還是曹操當權的時候,就打下了“愛才如命”、“惜才如子”之類的名聲,那些出身在中原地區的文人武士們自然會向著曹操投靠過去。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到了三國鼎立的時期,曹魏賬下不僅人才濟濟,能臣驍將更是層出不窮。

相比之下的蜀漢,從“大意失荊州”的關二爺開始,當年跟著劉備打天下的優秀將領一個個不是被殺就是病逝。當年和曹魏“五良將”形成對比的“五虎將”到劉禪繼位,已經只剩下了一個常山趙子龍。就算是趙子龍,也已經上了年紀。跟著諸葛亮出場的幾次北伐,也就等同於是在餘生裏為蜀漢出了最後一把力。

結語

就在這個青黃不接的時候,北伐所能帶來的好處絕對是要大於壞處的。更何況,諸葛亮每一次北伐所帶的兵力,其實都只有寥寥一兩萬人。花上一兩萬人的糧草,能換得曹魏整個邊境線緊張起來,諸葛亮何樂而不為呢?

正所謂“出師一表真名世,兩朝開濟老臣心”,諸葛亮的一生實在是說不上對與錯,畢竟人家真的是一心為了蜀漢的穩定發展的。否則的話,從當年劉備夷陵兵敗之後,蜀漢就已經被東吳和曹魏聯手瓜分掉了。我們後來所看到的這些故事,也就沒有了發生的可能。

為什么諸葛亮執意北伐,還是五次?

很多人反對北伐,為什么諸葛亮執意如此呢?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jm666.com/lishi/11409/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