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怎麼死的

“李白的臨終歲月是如何度過的?”、“李白究竟死於哪一年?”,“具體的死因是什麼?”這些問題一直以來沒有確切的答案。1987年國家成立“中國李白研究會”,專家學者們對李白的人生經曆和詩文進行多角度的考證、分析、研究,雖然在李白去世這件事上還有個別問題無法達成一致,不過我覺得借助這些材料還是可以大致勾畫出李白晚年的生活圖景,以及提供一些假設。

我在綜合了研究會多位專家老師論文的基礎上,閱讀了多本李白的傳記(這些傳記之間存在著彼此沖突和不一致的地方,包括哪些事是真實發生過的,哪些事是後人附會的,事件的發生時間,以及對於李白的人生和思想情感的看法等),再比對李白的詩文,希望來描述李白的臨終生活,以及死因的假設。

感慨萬千,以作此文。

“舉杯邀明月”
幼年經曆及父母關系

如果你大量閱讀李白的詩歌而不僅限於名作,你會在他的很多詩歌中體會到一種類似於存在主義的虛無感。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幼年的經曆以及和父母的關系極大的影響並塑造一個人的人格結構,這些核心人格結構在六歲之前基本定型,那麼李白的早年經曆和父母關系是怎麼的?信息極度缺乏,但也不是沒有。

李白出生的地方是西亞的碎葉,李白一家大約在他五虛歲那年從碎葉遷到了四川。在茫茫大漠中,行走了半年,途中的經曆對於一個五歲的小男孩來說,是影響巨大的。從熟悉的地方遷到一個風土人情完全不同的遙遠陌生的地方,對於一個敏感的小男孩來說,能否適應也是一個問題。不過這件事從未在李白的詩中描述過,李白後來詩中所說的“故鄉”都是指四川,也許碎葉那個地方已經被壓抑或者隔離到意識之外了,另外,李白自從他24歲那年離開四川家鄉之後,再也沒回去過,也再沒見過父母。

李白自己和子女的名字都和“西”有關,“白”在五行中位於西方,李白字太白,太白亦是如此。

子女的名字,李白有三個孩子,第一任妻子許氏生了一兒一女,女兒取名平陽,兒子叫伯禽,小名明月奴。後來許氏去世,他和一個姓劉的女子生了一個兒子叫頗黎,就是玻璃。

兒子明月奴的“奴”字也是西域人的習慣,“頗黎”就是玻璃,當時玻璃因產自西域而被看作是西域的象征。“伯禽”同名於周公的兒子,周公的兒子又名“鯉”,“鯉”通“理”或“李”,所以伯禽的名字就是“李”的意思,而古時候有“李出西方”的說法,所以“伯禽”就是“李”。

也許這是他表達對出生地的複雜情感的方式。

“月”是李白筆下詠的最多的意象,他的“月”往往和思鄉、孤獨聯系在一起,“月”寄托著李白深深的思鄉之情和歸宿願望。“日生於東,則月生於西”,望向月亮,同時也是望向西方,也是望向遙遠的出生地。

在李白現存的1047篇詩文中,提到父親的只有一句話“餘小時,大人令誦《子虛賦》”,大人就是父親。關於他母親,從未留下過一字一詞,這在古代中國人中是極其少見的。我們甚至不知道他母親是漢人還是西域人,她有沒有跟隨李家來到四川,沒有確鑿的信息。從古至今,似乎從來沒有人對這個問題產生過興趣,更沒有人對此進行過研究。

“千裏江陵一日還”
臨終歲月一

李白人生的最後歲月正值安史之亂,李白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當時,唐玄宗把兵權分給各個兒子,他的想法可能是誰戰敗安祿山,誰就繼位,但太子李亨自己提前登基了。而李璘和李白似乎都還沒有意識到,天子已經不再是唐玄宗而是李亨,是唐肅宗。李璘不聽調令不放兵權,被判叛亂謀逆,李璘兵敗被殺,李白受牽連獲罪流放夜郎。李白在參加李璘幕府期間曾寫了十一首描繪永王軍隊面貌的詩《永王東巡歌》,這十一首是他確確鑿鑿的罪證。

758年春,李白開始前往流放地,之前的史料一般認為李白未到夜郎便得到赦免,但現在根據考證,李白是到達了夜郎的,並在那裏居住了一年多,大約是758年冬最遲在759年初春達到夜郎。到了760年4月唐肅宗又一次大赦天下,李白也在赦免之列。

接到通知後,李白啟程返回中原,正是在這時,他寫下了千古名篇“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此時,李白已經60歲,那種乍脫樊籠,歸心似箭的輕快感依然如年輕人。李白就是這樣,但凡有一點好事就能把之前所有的痛苦遭遇都拋到九霄雲外,總能從失敗和落寞中迅速出圍,這一點很像曹操。

李白何時回到故地不得而知,能確定的是在761年的春天,李白到達過長風沙(今安徽安慶),大約是在這前後他把妻子宗氏(李白的第二任正式妻子,沒有生育)送上廬山,把她托付給妻子的師傅李騰。因為此時的中原依然兵荒馬亂,而李白現在失去經濟來源,窮困潦倒,無力贍養妻子,所以讓妻子留在廬山應該是個更好的選擇。宗氏希望李白能和自己一起在廬山一同修道。然而,一生修道,把理想寄托在道家仙境的李白沒有留下來。這也說明李白的真正的理想並非道教,道教只是他遇到困難和挫折之後一個退縮逃避的世界。

“半道謝病還”
臨終歲月二

安頓好妻子之後,李白一直在江南一帶逗留,他見了一些朋友,寫了很多贈送詩,應該也是靠這些詩文換些生活費用。

李白一生的經濟來源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早年他父親給他提供的遊學和交友費用,李白的父親李客是一位富有的商人,所以那筆費用很豐厚,據李白自己說是一年內“散金三十萬”。第二,原配妻子許氏是前宰相的孫女,李白是入贅的,許氏去世後,應該會留下一筆財產給他,因為他還有兩個孩子要撫養。第三,李白在742年應召入京做翰林待詔,翰林待詔並不是朝廷正式官員,但也應該有一定的收入。在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這筆“賜金”應該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李白靠這筆錢在東魯購置了田產。第四,就是李白其實替別人寫了大量的詩文,以此換取報酬,另外,當時仰慕他的人特別多,粉絲遍地,大唐又經濟繁榮,民眾闊氣,所以走到哪裏都有人招待他,很多人甚至是“倒履相迎”,就是來不及穿好鞋就來迎接他了。那麼此時,李白只能靠自己的詩文來支撐自己的生活。

在762年8月,李白人生中最後一個重大的政治機遇出現了。浙江衢州一帶發生農民起義,大將李光弼奉命前來鎮壓。李白得知,興奮不已。

李白的人生理想從來不是做一個詩人,也不是做一個治世安邦的文臣,而是做一個軍師、帝王師,他的偶像是魯仲連、謝安,他的理想是像魯仲連一樣一朝卻秦,像謝安一樣以8萬軍擊退80萬大軍救東晉於亡國之濱,像諸葛亮、周瑜那樣“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他要的是平地一聲雷,一鳴驚人,一招扭轉乾坤,然後像魯仲連和范蠡一樣功成身退,泛舟江湖,這在他的詩中都有大量表現。用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李白有一個極度誇大的自體,這個自體不切實際地相信自己擁有極其強大的力量。

李白也不是一個柔弱的文人,他是一個劍客,少年時開始習劍,“十五好劍術”,而且他劍術一流,並非業餘選手,李白走到哪兒都是劍不離身,他贊美俠客“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殺人如剪草”,還吹噓自己“殺人都市中”,所以他才會去參加李璘的幕府,也會參加投李光弼的大軍,哪怕他此時已經62歲了。

也有人認為李白投軍李光弼是在761年春天。因為李光弼在那兩年內有兩次軍事活動,761年那次是在中原與安史殘部對戰,而762年是鎮壓浙江衢州的農民起義。我贊同閻琦老師的觀點,李白參加的應該是李光弼的第二次軍事活動。第一,從760年4月朝廷下發赦免通知,到761年5月投軍,他要從夜郎坐船回到江南,這中間他還寫了大量的贈送詩,參照李白的性格,如果這些詩是在投軍之後寫的,那麼他一定會跟朋友提這件事,但是這些詩中都沒有提到投軍,所以應該是投軍之前寫的,那麼這短短的一年時間內,他怎麼可能做那麼多事呢?第二,李白在詩中說“東南征”,但和史朝義的戰鬥是在中原。古時學者認為李白參加的是與史朝義的戰爭,多半是因為這樣的話李白的形象顯得更加光輝偉大,也就一廂情願的如此認為,但現代的學者希望盡量還原一個更真實的李白。

此時,62歲的李白,“拂劍照嚴霜,雕戈鬘胡纓”,就是拿著劍和槍,戴著軍帽,在嚴霜照耀下從軍,“願雪會稽恥,將期報恩榮”。

然而,事不隨人願,李白走到一半病倒了,病得很嚴重,無奈只能“半道謝病還”,返還金陵。

在金陵,他寫了《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還留別金陵崔侍禦十九韻》。這是一首給朋友的留別詩,既然是留別,說明他要離開,那離開去哪呢?

“仲尼亡乎誰為出涕?”
臨終歲月三

此時,李白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妻子在廬山修道。最大的孩子是女兒,早已在出嫁不久後便去世了,沒有留下子嗣。小兒子頗黎,因為之前李白和那位劉氏分手,頗黎被劉氏帶走了,下落不明。唯一能指望得上的是大兒子伯禽,但此時的伯禽在哪裏?我在現有資料中沒有找到線索,有人說在東魯,有人說在安徽歙縣。在安史之亂爆發初期,北方民眾為逃避戰亂大量逃亡到南方,李白的門人武諤曾自告奮勇幫李白去東魯接伯禽到金陵,但究竟有沒有接過來不得而知,大概率是接來了,但是之後他有沒有回東魯就不得而知了,資治通鑒記載:“(761年)江淮大饑,人相食。”整個社會仍處在動蕩中。無論如何,但此時伯禽肯定不在李白身邊。

還好,離金陵60公裏地外的當塗縣(今安徽馬鞍山),有一位李白的遠房族叔叫李陽冰,當時正任當塗縣令,李白去了當塗,求助於李陽冰。當時的李白是靠朋友接濟度日的,但現在已經入不敷出了,他在《獻從叔當塗宰陽冰》裏寫到:“贈微所費廣,鬥水澆長鯨”,只能“彈劍歌苦寒”像馮諼那樣求援。不過,李白去找李陽冰應該不僅僅是找個落腳處,更有可能是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至,有臨終之事囑托於他,而這些事是伯禽沒有能力完成的。

李白是個注重名聲的人,他去當塗的目的之一應該是委托李陽冰幫自己編撰詩集並作序,因為李陽冰是當時的文章家兼大書法家,因此把這些事交給李陽冰比交給伯禽合適得多。

762年初冬,李白來到當塗,投靠李陽冰。到了當塗之後不久,李白病情加重,已經下不了床,病入膏肓,但究竟是什麼病,沒有說。後人說“腐肋疾”、“膿胸症”,就是慢性膿胸穿孔,是酒精中毒的跡象,但沒有真憑實據。李白常年過度飲酒,頻繁出入青樓酒館,煉丹吃藥,居無定所,一生漫遊漂泊,浪跡天涯,晚年又遭受流放夜郎,身體拖垮是遲早的事。但是,這也是李白的特性所在,這種特性的另一面是為世人愛慕的瀟灑自由,豁達飄逸,以及他筆下忽高忽低,大悲大喜的詩作。不過李白終究是常人,他和所有人一樣也會經曆病痛的折磨。

李白向李陽冰口述了自己的人生經曆,李陽冰將它寫入《草堂集序》。

李白極有可能是在此時寫下了《臨路歌》,也就是臨終歌,對自己一生的遭遇仍然憤憤不平:“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乎誰為出涕?”李白認為只有孔子這樣的偉人才能理解和賞識自己,孔子死了,還有誰能理解我,為我哭泣呢?

後世人都認為李白在這年冬天就這樣病死,去世了。

但是,後世也有傳言李白是喝醉酒之後在湖邊撈月亮,失足落水而死,以前把這當成後世景仰李白之人的詩意想象,但現在卻覺得並非空穴來風。

“再歡天地清”
臨終歲月四

其實,李白並沒有在那年冬天病死,他還活了一段時間。李陽冰派人找到了伯禽,有理由相信李白最後的歲月是在伯禽的照顧和孫子的陪伴下度過的。

有四個材料足以證明,李白並不死於762年冬天,而是在763年春天,病情好轉了。

第一,李陽冰《草堂集序》中說“臨當掛冠”,“掛冠”是離任的意思,也就是說他要離任赴新任,又說“公又疾亟”,“疾亟”是病情危急,但沒有說是臨終,不能因此而認為他就去世了。

第二,伯禽及其子女的戶籍在當塗“編戶”,說明伯禽及其子女後來在當塗定居,如果李白當時很快就病死了,那麼伯禽只要處理完喪事回東魯即可,之前他一直住在東魯,而且那裏有家產,沒有必要把子女都遷到當塗,應該是見到父親病情好轉,准備在這裏定居照顧。

第三,杜甫寫有一首《寄李十二白十二韻》,這首詩前面是杜甫對李白的理解和贊譽,尤其是”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兩句為世人熟知,是形容和贊美李白的最經典的詩句。杜甫最後寫道:“老吟秋下月,病起暮江濱。莫堅恩波隔,乘槎與問津。”杜甫自從在天寶年間與李白結識後,就把李白當成了自己的摯友和偶像,他把自己無法實現的理想、關愛、祝願都投注到李白身上,在與李白分別之後,他無時無刻不惦念著李白,寫了大量“夢李白”、“懷李白”的詩,但這次寫的是“寄”,因為之前李白居無定所,信不知往哪寄,所以只能是“夢”和“懷”,那麼現在這個寄定然是知道了李白的住所才寄的。所以,李白應該是在當塗定居下來,當時的杜甫在成都,如果僅僅是兩三個月,在古代的交通應該是無法實現信息的來回的。“老吟秋下月”指的是杜甫自己,“病起暮江濱”指的是李白。當杜甫收到李白“病起”的消息時可能已是秋天。李白是否收到了杜甫的這封信,不得而知。如果杜甫收到消息並作詩是在763年秋天,那麼李白在離世前應該是沒有機會見到杜甫的這首詩的,不能不說是一種巨大的遺憾。

第四,最重要的證據,是李白自己的詩,其中一首詩是《遊謝氏山亭》:“滄老臥江海,再歡天地清。病閑久寂寞,歲物徒芬榮。借君西池遊,聊以散我情。掃雪松下去,捫蘿石道行。謝公池塘上,春草颯已生。花枝拂人來,山鳥向我鳴。田家有美酒,落日與之傾。醉罷弄歸月,遙欣稚子迎。”

這首詩信息量很豐富。

首先,是時間,“滄老”和“稚子”,滄老說明是在老年寫的,稚子應該是孫子,而不應該是兒子。李白也會在失意的時候寫自己老,比如在735年前後,第一次入長安求仕失敗之後,他寫的“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那時候他才35歲。但這首詩寫的與稚子的感覺是欣喜的,不屬於仕途失意悲滄老的情況。而伯禽小時李白在家的情況,是李白30出頭雄心勃勃首次要入長安的時候,次子頗黎小時李白在家,是李白40來歲被唐玄宗特招入長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時候,無法和“滄老”對上。

其次,是事件,“再歡天地清”,年老時有什麼事可以稱得上是“天地清”的?應該是指史朝義在763年正月自殺,安史之亂宣告結束,天地清,安史之亂是李白人生晚年最重要的背景,能稱得上”天地清“的也只有此事了。同時,他說是病閑,那麼763年正月正是他久病之後的時間。

最後是地點,“謝氏山”位於當塗,詩中的“謝公池塘上,春草颯已生”句子化用了謝靈運的詩“池塘生春草”,謝靈運曾很長一段時間在當塗讀書。所以,這首詩明確是在當塗寫的。

這首詩中包含的時間、地點、事件都能說明:這首詩是763年正月之後的春天作於當塗。縱觀李白的一生,再無其他時間能和這首詩的信息對得上號了。

這首詩的情感很複雜,前半首,天地清澈,春草颯生,本該欣欣向榮,但自己久病滄老,徒有芬芳,唯有遊謝公池,以及追思古人(謝靈運)聊以散情。後半首,花枝、山鳥、田家友人、酒、月又似乎與自己親密無間,讓人放下寂寞,更重要是孫子遠遠地笑著跑來迎接,這種天倫之樂恐怕是李白之前的人生從未體驗到過的感受。這首詩讓讀者欣慰,也定會讓千裏之外在成都的那個杜甫欣慰。

那麼李白究竟活到什麼時候呢?

“菊花何太苦”
一生終了

李白最後能確定時間的詩歌是在重陽節作於當塗的《九日龍山飲》:“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第二天又作《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龍,今朝更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從這兩首詩來看,李白又登山爬高又飲酒賞菊的,顯然身體健康狀況是良好的,是病體康複了,但是從這兩首詩以及其他作於該年的詩來看,心理健康狀況卻是不容樂觀的。

作於該年的詩都給人一種落寞、壓抑、無奈、空歎的感覺,盡管以前李白也經常寫這樣悲苦的詩句,但是他最後總會爆發出一句類似於“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不服和抗爭,爆發出一個反轉的自信。但是最末一年寫的詩中沒有一首詩反應出那種最後反轉的自信,成了一種完全的空歎。在為數本不多的詩裏,出現的是:“自笑鏡中人,白發如霜草”、“捫心空歎息,問影何枯槁?”、“如何青草裏、亦有白頭翁”、“微芳似相誚,留恨向東風”、“池台空有月,詞賦舊淩雲。獨掛延陵劍,千秋在古墳。”他仿佛已經接受了自己一生不得志的命運,初入長安,被張垍耍了一把連唐玄宗的面都沒見到,再入長安,唐玄宗只是讓他陪自己遊宴,歌功粉飾,安史之亂投軍永王李璘卻獲罪流放,後投軍李光弼卻半道病還,以及之前幾乎讓他離世的病魔,在人生的最末他或許已經接受了自己的滄老無力,沒有信心和能量再去抗爭,只剩下了哀歎。

還有兩首詩,一首《笑歌行》,一首《悲歌行》,這兩首詩在安琪老師主編的李白全集中被編在763年,而在鬱賢皓老師主編的李白全集中認為是天寶年間所作,也就是李白中年時所做。我個人更傾向於是天寶年間所作。這兩首詩是歌行體,從語氣風格和情緒上來看是同一時間所作,這兩首詩情感非常強烈,無論是詩體還是情感上,都和該年作的其他詩風格迥然不同,更有一種中年時的不服輸,不服氣的強大的張力。所以這兩首詩不像是晚年所作。

那麼,李白的死因是什麼?

《舊唐書·李白傳》寫“醉死於宣城”,《新唐書·李白傳》沒有寫死因,李陽冰作的《草堂集序》只寫“疾”,沒有寫去世,後人范傳正為李白作的碑文中也沒有提及死因。舊唐書的說法受到學者的質疑,但也沒有提出更有依據的結論。

在我學精神分析的眼光來看,倒是有一個材料可供假設。材料還是來自於杜甫,杜甫是李白同時代人中最關心也最理解他的人,這一點已經獲得學者的公認。杜甫三夜頻繁夢見李白,寫了《夢李白二首》,他在詩中反複提出自己的擔心:“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他在夢裏夢見的多半是李白會落水。

於是,詩意的後人編撰成李白喝醉酒在湖邊撈月亮,失足落水而死。

唐代宗繼位後,搜羅天下俊逸,有人舉薦了李白,764年1月,一道聖旨到達當塗,拜李白為左拾遺,但是,沒有人來領旨,找不到李白,說明他已經去世了。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jm666.com/lishi/773/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