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

概述

  • 高發人群:任何年齡段均可發病,兒童及青壯年較多見。
  • 症狀:皮膚白斑,與周圍皮膚邊界清晰。
  • 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光療、脫色治療等。
  • 是否傳染:不具有傳染性。

定義

白癜風是由於皮膚黑素細胞被破壞導致的皮膚表皮黑色素丟失而出現白斑的一種獲得性色素異常性疾病。以兒童及青壯年較為多見,多數患者會在20歲之前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典型症狀為皮膚出現界限清晰的白斑,可單獨出現在一個部位,或者廣泛分布在多個部位。由於白斑和正常皮膚之間的明顯差別,嚴重影響患者的外貌和心理狀態。治療以藥物治療、光療及自體表皮移植治療為主。本病部分可治愈,部分較難治愈,如泛發型白癜風患者因皮損面積較大,病程較長,因此預後較差。

流行病學

全球患病率為0.1%~2%,我國的患病率在0.56%,其中9.8%的患者有家族史。

任何年齡段均可發病,以兒童及青壯年較多見,約1/3的患者為兒童。

男女患病率大致相同,與社會經濟地位等因素無明顯關系。

約50%的人會在20歲之前出現白癜風症狀,70%~80%的人群30歲前出現症狀。

類型

根據白癜風的嚴重程度分類

一個手掌面積約為體表面積的1%,估計體表面積常用手掌法。

輕度:白斑<1%的體表面積。

中度:白斑占1%~5%的體表面積。

中重度:白斑占6%~50%的體表面積。

重度:白斑>50%的體表面積。

根據皮膚損害的范圍和分布分類

節段性白癜風:是指沿某一皮神經節段分布的單側不對稱白癜風,多為完全或部分匹配皮膚節段,僅少數可雙側多節段分布。

非節段性白癜風:又稱尋常型白癜風,包括以下幾種類型。散發型是指白斑≥2塊,白斑面積在50%以下;泛發型是指白斑面積>50%;面頸型是指白斑局限在頭面部;肢端型是指白斑局限在手足或肢端等部位;黏膜型是指白斑分布在2個或以上黏膜部位;其中面頸型、肢端型、黏膜型均有發展為泛發型的可能。

混合型白癜風:指1~2年內節段性和非節段性同時存在。

未定類型白癜風:原局限型白癜風,是指單片皮損面積為輕度,就診時尚不能確定為節段或非節段型,可歸為未定類白癜風。

病因

白癜風的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自身免疫系統紊亂、環境及疾病因素有關。基本變化是皮膚中表皮黑色素丟失而導致白斑,因此任何造成黑色素減少的原因都可以認為是與黑色素有關的直接病因。

直接原因

黑色素生成減少

自身免疫系統紊亂導致免疫細胞攻擊自身黑素細胞,導致黑色素生成減少,因此,白癜風可與多種自身免疫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同時存在。此外,某些神經系統疾病,如病毒性腦炎、多發性硬化伴霍納(Horner)綜合征導致皮膚神經末梢釋放的生物化學物質增多,對黑色素細胞具有破壞作用,導致黑色素生成減少,引發白癜風。

黑色素破壞增加

黑色素在合成過程中,若形成了毒性酚類化合物,可以引起黑色素的破壞增加,導致白癜風。如長期使用染發劑、清潔劑等化學產品,可能誘發白癜風。

其他因素

皮膚損傷:嚴重的曬傷或者外傷等直接導致皮膚損傷,或是生活中接觸某些化學物品,導致皮膚屏障破壞,促進機體氧化應激發生,誘發白癜風的發生。

精神因素:過度勞累、焦慮或壓力過大,可能誘發機體免疫系統紊亂,導致自身免疫功能障礙,誘發白癜風。

家族史:根據研究顯示白癜風具有家族傾向性,因此1級親屬(父母、兄弟姐妹及子女等)中有白癜風患者也是危險因素之一。

外傷:外傷可誘發機體的免疫力功能紊亂,是白癜風的危險因素之一。

症狀

典型症狀

皮膚白斑

皮膚白斑是白癜風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是由於皮膚表皮黑色素丟失而出現的白斑。

白斑可以分布在面部、頸部、手臂、手背、腹部、腰背部等部位,也可見於頭面部、口唇、肛門黏膜、 陰唇、包皮等部位。

初發時為一片或幾片色素減退斑,與周圍皮膚界限不清晰,逐漸擴大為中心白色明顯,周圍皮膚顏色較淡,邊界清晰的島狀色素區域。

部分患者有明顯季節性,春末夏初時病情較重,冬季稍緩解。

其他症狀

瘙癢:部分白癜風患者在發病進展期有濕疹樣皮膚改變,伴有瘙癢。

並發症

白癜風眼部病變:白癜風患者的視網膜色素上皮和脈絡膜也可能存在脫色素區域,可能會出現虹膜炎、脈絡膜炎、視網膜炎等改變。

嚴重心理問題:皮膚外觀的改變,導致患者自我形象受損,影響自尊心,產生自卑心理,部分患者可能並發嚴重心理問題。

就醫

就醫提醒

需近日及時就醫的情況

皮膚開始出現色素脫失,有一片或幾片的色素減退斑,或原來穩定的白斑擴大。

出現眼部病變時,如虹膜炎、脈絡膜炎、視網膜炎等。

並發心理問題,如煩躁、抑鬱、喜怒、易發脾氣等。

就診科室

皮膚科。

診斷依據

根據後天性色素脫失色斑的皮膚表現,依據伍德(Wood)燈、皮膚鏡等檢查觀察皮膚狀況,白癜風不難診斷,對於不典型的白癜風患者還可以借助皮損組織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

相關檢查

體格檢查

查體可見皮膚散在分布、界限清晰、邊界凸出、周圍皮膚正常、無紅腫等的白斑。

合並其他疾病的患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可有眼突、頸部增粗等表現。

實驗室檢查

甲狀腺功能檢查

由於白癜風伴發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較高,在歐洲指南中建議,對所有白癜風的患者篩查甲狀腺功能和甲狀腺自身抗體。

包括促甲狀腺激素、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和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水平,進而評估甲狀腺功能。

如果檢測指標異常,可過一段時間後在進行複查;對於反複複查指標仍異常的患者,則提示合並有甲狀腺功能異常。

伍德燈檢查

適用於所有懷疑為白癜風的患者,操作比較簡單且無創。

伍德燈是一種發射波長約365納米的紫外線A的手持設備,在此燈光下,穩定期的脫色素區域可以發出藍白色熒光,進展期的脫色素區域會發出灰白色熒光,可用於協助診斷白癜風。

皮膚鏡檢查

適用於鑒別白癜風與其他疾病的患者。

皮膚鏡是一種可以將皮膚結構放大數十倍的偏振光顯微鏡,有助於鑒別進展期白癜風白斑與類似色素沉著的皮膚病,皮膚鏡下可見毛囊周圍殘留色素和毛細血管擴張,而其他類似色素沉著的皮膚病無此改變。

組織病理學檢查

診斷白癜風一般無須常規行組織病理學活檢,對於不典型的白癜風患者可以借助這一方法進行診斷。

在組織學上可見白斑處的表皮黑色素完全喪失及黑素細胞缺失,皮損進展的邊緣偶有淋巴細胞。進展期皮損還可見交界處真皮淋巴組織細胞浸潤。

鑒別診斷

單純糠疹

相似症狀

兩者均可出現類似皮膚白斑的改變。

鑒別依據

白癜風的皮膚白斑為脫色斑,與周圍邊界清晰,多數人在30歲前出現症狀。而單純糠疹常見於兒童,是面部局限性色素減退斑,非脫色白斑,周圍邊界不清,且表面常有細碎鱗屑。

花斑癬

相似症狀

兩者均可出現類似皮膚白斑的改變。

鑒別依據

白癜風的皮膚白斑為脫色斑,與周圍邊界清晰,病因不明,可以分布在頭面部、頸部、軀幹、腰骶部、四肢等多個部位。而花斑癬是由於淺表酵母菌感染導致的色素脫失,通常斑疹分布在上軀幹及胸部,為黃豆至蠶豆大小的圓形色素減退斑,表面可有細小鱗屑。

白癜風在伍德燈下,穩定期的脫色素區域可以發出藍白色熒光,進展期的脫色素區域會發出灰白色熒光,而花斑癬常發出金黃色熒光,可以進行鑒別。

色素減退痣

相似症狀

兩者均可出現類似皮膚白斑的改變。

鑒別依據

白癜風的皮膚白斑為脫色斑,大多數的患者在30歲前出現症狀,與周圍正常皮膚界限清晰。而色素減退痣又稱無色素痣,是一種局限性、節段性分布的色素沉著減少或色素脫失,大多數的患者在出生時或出生後頭幾年就出現,形狀和大小基本不變。

在伍德燈下,白癜風穩定期的脫色素區域可以發出藍白色熒光,進展期的脫色素區域會發出灰白色熒光,而色素減退痣皮損區域與正常皮膚之間的對比不如白癜風明顯。

貧血痣

相似症狀

兩者均可出現類似皮膚白斑的改變。

鑒別依據

白癜風的皮膚白斑為獲得性脫色斑,雙側均可發生,無明顯區別。而貧血痣屬於先天性色素減退斑,出生時即存在,一般單側分布,為綠豆至黃豆大小圓形色素減退斑,呈簇集樣分布。

化學性白斑

相似症狀

兩者均可出現類似皮膚白斑的改變。

鑒別依據

白癜風的皮膚白斑為獲得性脫色斑,與周圍邊界清晰,病因暫不明確,可以分布在頭面部、頸部、軀幹、腰骶部、四肢等多個部位。

而化學性白斑最初表現為接觸部位的色素脫失,隨後擴展到周圍其他部位,與使用燃料、香料、清潔劑等原因有關。

炎症後色素減退

相似症狀

兩者均可出現類似皮膚白斑的改變。

鑒別依據

白癜風的皮膚白斑為獲得性脫色斑,與周圍邊界清晰,病因暫不明確,而炎症後色素減退有原發疾病史,白斑多分布在原發疾病皮損部位,且為暫時性。當疾病控制後,白斑可以自行恢複。

治療

治療原則

白癜風的治療,要根據類型、分期、白斑面積大小、部位、患者偏好(費用及可及性)等情況,綜合考慮制訂治療方案。

一般治療

重視健康教育,避免不良的心理應激,減少精神壓力,保持心情愉悅。

避免熬夜,避免外傷、暴曬、局部摩擦等皮膚損傷的情況。

避免接觸酚類化合物。

可以適當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保持飲食和營養均衡,補充維生素B、維生素E、葉酸、鈣劑等可能會有一定幫助。

急性期治療

積極查明病因,出現並發症的患者需要及時處理。

多數白癜風患者合並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在急性期嘗試激素治療,若白斑不斷增加或擴大,可考慮口服或注射激素治療,在白斑穩定後約半年,再考慮進行複色等對症治療。

藥物治療

糖皮質激素

多數白癜風患者合並有免疫系統紊亂,糖皮質激素可有調節免疫功能,抑制免疫細胞攻擊黑素細胞,可穩定病情、抑制白斑范圍擴散。常使用外用劑型塗抹於皮膚白斑處,適用於體表面積10%以下的患者,進展期效果較好,對於白斑面積較大者不宜使用。對於幼兒,應選擇弱效至中效的激素藥膏,而年長兒及成人,可選擇中效至強效的激素藥膏。

常用外用激素包括有鹵米松、莫米松、曲安奈德、丁酸氫化可的松等。

長期局部應用會引起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等不良反應。應當在皮膚科醫生指導下應用。

鈣調磷酸酶抑制劑

鈣調磷酸酶抑制劑能夠阻止T細胞中鈣調磷酸酶對底物的脫磷酸化作用,抑制T細胞活化和功能,穩定病情、緩解白斑范圍擴散的作用。

常用藥物包括他克莫司軟膏、吡美莫司乳膏等。

有時可引起或加重毛囊炎、痤瘡等。在眼眶周圍、口唇黏膜和生殖器部位等皮膚薄弱部位也可以使用。

維生素D3衍生物

維生素D3衍生物可以抑制細胞增殖,抑制人體疾病,起到抗炎的作用,多與激素和鈣調磷酸酶抑制劑聯合使用治療白癜風,或與NB-UVB、308納米准分子激光聯合使用控制白癜風病情進展,白斑范圍擴大。

常用藥物包括卡泊三醇 、他卡西醇 等。

個別人可能會出現維生素D過量的不良反應,如高血鈣、高尿鈣,頭痛不適等症狀。

氮芥乙醇

氮芥乙醇可以使細胞中的DNA或蛋白質中的氨基、硫基、羥基等脫嘌呤,DNA鏈斷裂,使DNA結構受到破壞。

氮芥乙醇對皮膚的刺激性較大,臨床使用較少。可能會引起皮膚損傷、疼痛等。

若需使用,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是指自體皮膚移植治療,適用於穩定期白癜風(穩定1年以上),尤其適用於節段型及未定類型白癜風,其他類型白癜風的暴露部位皮損也可使用。

主要包括自體表皮皮片移植、微小皮片移植、混合表皮細胞移植、單個毛囊移植等方式。自體表皮移植療效可達90%以上。

需要注意手術後的皮膚清潔,避免感染。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主要是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評估患者應對白癜風的能力,進行心理幹預。

其他治療

紫外線治療(光療)

局部光療適用於皮損位置局限,可以根據不同部位選擇不同的初始治療劑量,下一次照射劑量視前一次照射劑量後出現的紅斑反應決定。全身NB-UVB治療適用於白斑散發或者泛發全身的非節段型或混合型白癜風的治療,治療次數、頻率、紅斑量和累積劑量與光耐受有關。

光療聯合口服或外用激素、外用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口服中藥等,聯合治療效果優於單一療法。

光照治療的不良反應包括皮膚幹燥、瘙癢等。長期光療可能引起光老化。

近年來一些光譜較單一、能量較強的紫外線治療,如308nm強光、准分子激光等已經開始用於白癜風的治療,這些光療的療效更好。

脫色治療

脫色治療適用於白斑累及>95%體表面積的患者。

常用方法有脫色劑治療和激光治療。脫色劑是外用20%莫諾苯宗每日2次,連用3~6個月,先脫色曝光部位,在脫色非曝光部位,注意減少皮膚對脫色劑的吸收,搽藥後2~3小時禁止接觸他人皮膚。激光治療,多采用Q755納米、Q694納米、Q532納米的激光進行脫色。

需要注意脫色後嚴格防曬,避免日光灼傷和複色。

預後

白癜風屬於一種慢性疾病,部分患者可自行好轉,或好轉與加重交替。經過正規治療後,大部分患者可減輕或痊愈,部分患者可複發,再次治療仍有效果。

若不經治療,白斑面積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影響外觀和社交。

泛發型白癜風患者的皮損面積大,病程進展快,盡快經過治療,一般僅能控制病情,控制白斑范圍,不能達到治愈的效果。

日常

日常生活

飲食

適當多補充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保持飲食和營養均衡,補充B族維生素、維生素E、葉酸、鈣劑等,對於疾病預防有一定的效果。

生活規律

保持良好的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避免勞累、熬夜。

中午午睡時間不宜超過半小時,以免對夜間睡眠造成影響。

注意防曬,避免強光暴曬,可以使用衣物遮擋、遮陽傘或防曬霜均可。

控制情緒,避免情緒過於激動,避免壓力過大。

多穿寬松的衣物,減少衣物與皮膚的摩擦接觸。

若有免疫性疾病,應及時治療。

家庭護理

家人應配合醫生進行患者教育,進行充分的疾病知識科普,不要過於焦慮和恐懼,不要有過大的心理負擔。家人應監督患者規律用藥,督促患者積極隨訪,密切監測病情變化。

充分關心、安慰患者,鼓勵患者積極治療,不要刺激患者。

家人應為患者樹立信心,應與患者多交流、適當鼓勵、增多陪伴。

適當安撫患者焦躁、消極情緒,減少情緒過激。

預防

預防患病

避免誘發疾病發生的危險因素,如避免嚴重的曬傷或者外傷等直接導致皮膚損傷,避免生活中接觸某些染發劑等化學物品。

避免過度勞累、焦慮或壓力過大,保持心情愉悅。

預防複發

對於治療有效的患者,在白斑完全恢複正常或達到患者預期目的後,需要繼續維持治療3~6個月。可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每周2次,維持治療3~6個月,對於預防複發有效果。

遵醫囑定期複查隨訪,若出現複發症狀,需要及時就醫。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jm666.com/jiankang/2717/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