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孫權,那可真是家喻戶曉的流量人物,曆朝曆代多有文人墨客吟詠。比如南宋的鐵粉辛棄疾,專門在詞中為偶像點贊兩次:“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歌頌孫權是個大英雄,年紀輕輕就統帥了上萬軍隊,當時能夠和他一較高下的,只有曹操和劉備。難怪魏武帝留下感慨:生兒子就要生孫權這樣的!
但是在網絡世界中,由於孫權軍事生涯種種不堪表現,他多出了一個外號:“孫十萬”,可與趙光義的“高粱河車神”媲美。孫權當年的對手們,也因為和他交戰、刷經驗的業績,增加了諸如“張八百”“滿數十”“文睡覺”等美名。孫權的軍事能力究竟怎樣?到底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呢?還是糟糕到目不忍視?讓我們幫大帝好好想想。
回顧孫權稱帝前,那些決定吳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之戰,你會發現一個問題,絕大多數都不是孫權親自指揮的。平定江東之戰,小霸王孫策領銜;赤壁之戰,世人皆知乃周郎之功;白衣渡江襲取荊州,系呂子明所謀;夷陵之戰火燒連營,陸遜陸伯言的傑作。反觀曹操、劉備,每當遇到相同等級的戰役,他們往往親臨前線、運籌帷幄,即使年近花甲也不辭勞苦,為江山霸業奔赴火線。
相比之下,孫權已經算幸福了,從外事不決問周瑜,到外事不決問陸遜,總是有人替他負重前行。在即將接班時,孫策曾語重心長地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簡而言之,就是論打仗你比不過我;論發掘、使用人才,給下屬洗腦、畫大餅,籠絡人心,我比不上你。孫策怎么就知道弟弟打仗沒他厲害呢?因為孫權還沒接班時,就已經開始了軍旅生涯,他的表現大哥是看在眼裏的。
有一次,孫策帶領大夥討伐六縣山賊。孫權被安排在宣城駐守,所管轄的士兵不滿一千,他明知兵力較少,心裏卻疏忽大意,不去整修防禦工事。沒想到幾千名山賊就向他沖過來了,孫權剛剛上馬,敵人已經殺到跟前,刀甚至已經砍在了馬鞍上,大家都嚇傻了,不知道該怎么辦。惟有周泰拼死抵抗,護衛孫權,身體受傷十二處,直接昏迷不醒,過了半晌才睜開眼睛。“是日無泰,權幾危殆”,如果沒有周泰的抗爭,孫權早已喪命。剛剛出來混社會、砸場子,孫權就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被山賊們好好上了一課。
後來孫策又派孫權攻打陳登駐守的匡琦城,所帶兵力十倍於敵,占據絕對優勢。按理說不應有失,可惜結果又讓孫策失望了。陳登料定吳軍必然大意,以為他會固守待援,甚至棄城逃跑,反正不會出城迎戰、以卵擊石。於是主動示弱,隨後出其不意,發起進攻,殺敵上萬;孫權非常羞愧,十倍於敵都輸了,想要報仇,沒想到看見漫山遍野都是火把,數量眾多,吳軍以為是對方的援軍來了,嚇得連忙逃跑,陳登又率兵追擊,斬殺萬人。其實呢,火把是虛張聲勢的手段,根本就沒有什么援軍。
孫權順風局也不行,逆風局更不行,連續被山賊和陳登教育,顏面盡失。孫策說他打仗不如自己,那絕不是謙虛,而是基於現實,非常客觀的評價。吳國太非常擔心,孫權年紀輕輕,缺乏經驗,打仗又遠不如他哥,政權還能不能保住呀!就問張昭和董襲等人,董襲回答說我們有長江之險,又對百姓施加恩德,文臣靠張昭,武將靠我還有其他同事,地利人和都具備,江東鐵定沒問題。
孫權剛剛上任,需要用戰功樹立威望,告訴臣民他的能力是OK的。此時曹操正與袁紹在黃河流域激戰,原本歸附孫策的廬江太守李術不安分了,他看不上孫權,屢屢招降納叛,有跳槽轉投曹操之意。孫權勒令其交出叛逃人員,李術堅決不從,說他們之所以背叛,是因為你孫權無德。這相當於撞槍口上了,孫權派兵討伐李術,李術緊閉城門堅守,向曹操求救。在大決戰的危難關頭,曹操哪有兵力南顧,最終李術糧草耗盡,身首異處。孫權直接屠城,雙手沾滿了百姓的鮮血,他才十八歲,就這樣的殘忍狠毒。
當上主公後,從建安八年到建安十三年,孫權三次討伐黃祖。第一次打敗了他的水軍,但沒有攻入城池,第二次擄掠了一些人口,第三次終於殺掉了黃祖,屠城,掠奪男女數萬。在此期間,曹操順利平定北方,地盤大增,與之相比,東吳開疆拓土的效果並不顯著,主要還是實力有限。
赤壁之戰後,孫權趁曹軍新敗,決定揮師北上,擴大戰果。他命令張昭率軍攻打九江當塗,自己親領大軍圍攻合肥。第一次合肥之戰,孫權猛攻了一個多月,眼看就要成功了。突然抓獲曹軍信使,繳獲重要情報,大意是敵將張喜率四萬援軍即將到達,嚇得孫權趕緊放火撤退。實際上,張喜只有千名騎兵加上汝南的地方部隊,半路上還感染了瘟疫,是蔣濟散布虛假消息,故意讓吳軍知道,以為大量援軍即將抵達戰場。孫權相當於被忽悠了,缺乏正確分析敵情的能力,另一邊張昭打的也不順利,所以此次出征未能實現既定目標。
周瑜去世後,孫權在濡須塢擋住了曹操南下的軍隊。此戰,他的表現可圈可點,曹軍先使用油船為交通工具,趁著夜色,擺渡了幾千軍隊抵達江心的小洲,准備作為進攻的跳板。孫權立即安排東吳水軍圍剿,將洲上的曹軍悉數殲滅。隨後他又主演了現實版的“草船借箭”,乘坐船只近距離偵查敵軍營寨,曹操服其膽色,又見其軍容整肅,感慨道:“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樣地稱呼是合理的,曹操比孫權大二十六歲,給他當爸完全說得過去。甘寧百騎劫曹營也發生在此戰中,值得被大書特書。曹軍無法突破吳軍的防線,只好撤軍北返。濡須之戰,孫權准備充分,取得了順利抵禦曹軍的戰果,是他軍事生涯中比較拿得出手的業績。次年五月,孫權又帶兵攻破皖城,抓獲廬江太守朱光以及男女數萬口,再創佳績。
然而,高興的事情很快就結束了,接下來是孫權不堪回首的傷心往事——第二次合肥之戰。張遼、李典、樂進、薛悌四人,率領七千士兵駐防合肥,孫權率領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殺來,志在必得,雙方兵力差距大,吳軍是對方的十四五倍。曹操早就料到孫權會打合肥,事先留下函件,大意是孫權那小子來了,張遼、李典出戰,樂進守城。曹操深知兵力懸殊,如果只是防守必敗無疑。讓張遼主動進攻,出其不意,也許還有勝算。
第二天,張遼就帶著八百名敢死隊沖鋒,驍勇無比,接連斬首兩名敵將,殺數十名士兵,竟然打到了孫權麾下。沒想到張遼如此厲害,孫權大驚失色,連忙跑到一處高地,讓軍士拿著長戟保護主帥。張遼就大喊,讓孫權下來和自己單挑,孫權哪有這本事,自然不敢。漸漸地,他發現張遼兵力不多,立即安排吳軍包圍,想把敢死隊全殲了。張遼左沖右突,輕松打破包圍,正要回城,沒有突圍的士兵大喊:“將軍不要我們了嗎?”張遼又殺回去,把剩下的人也救出來,簡直是吊打。
面對八百人的小部隊,吳軍束手無策,孫權顏面盡失,從此士氣一落千丈。他們有氣無力地攻打城池,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只好撤軍。回家的路上,孫權親自斷後,遭遇張遼追殺,幸虧騎術過人,方逃過一劫。在審問俘虜時,張遼得知差點幹掉孫權,懊惱不已,悔恨自己沒有加把勁,和大功擦肩而過。十萬人打七千,連敗兩陣,一國之主差點喪命,這戰績實在是有些慘淡。幾年後,曹丕南征,帶上了重病的張遼,孫權被嚇得不行,告誡部下說:“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也許是合肥之戰給孫權留下了心理陰影,之後幾年,孫權都沒有再親征過。此時劉備打敗曹操,占領了漢中,關羽北伐襄樊,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呂蒙利用關羽傲嬌的特點,白衣渡江,順利奪取城池,擒殺關羽,陸遜也在夷陵火燒連營,將劉備打的黯然逃竄。魏文帝在位期間,多次發動伐吳之戰,都被孫權順利防住。
曹丕駕崩後,孫權看准時機,出兵攻打江夏。他的對手是文聘,在這裏當了將近二十年太守,見孫權率領幾萬大軍殺來,城防設施又因為連日的大雨損壞,便心生一計,命令士兵、百姓都躲到城裏藏起來,不要露面,自己也天天睡大覺。孫權果然中計,他認為文聘這樣做,要么是有埋伏,要么是有救兵,如果下令攻城肯定就上當了,於是傳令撤軍,文聘趕緊派兵追殺,有所斬獲。
孫權稱帝後,聽說魏國的滿寵為了限制東吳水軍的優勢,在離江較遠的地方修建了合肥新城,孫權決定禦駕親征一探究竟。由於新城離水較遠,陸戰非江東子弟所長,吳軍二十多天不敢下船,孫權感覺很沒面子,就這樣回去,兩手空空,對不起支出的軍費,也無顏面見江東父老,就命令士兵登岸炫耀武力,沒想到滿寵提前布置了伏兵,六千多人突然殺出,吳軍措手不及,陣亡數百,有的人被逼到江裏活活淹死,就這樣,孫權又打了敗仗。
第二年,孫權再度親征,率領十萬大軍殺向合肥,滿寵利用風勢,開展火攻,焚毀了吳軍的攻城器械,射殺了孫權弟弟的兒子孫泰。魏明帝曹睿也禦駕親征,想要和孫權較量一番,會會當年爺爺的對手,等大部隊距離前線還有幾百裏的時候,孫權就因為戰敗撤軍了。吃瓜群眾期待的吳魏皇帝對決,最終並沒有上演。
到此為止,孫權的軍旅生涯基本結束了,從十幾歲一直打到了五十多歲。孫權指揮的防禦戰,幾乎沒有輸過,尤以濡須口之戰最具代表性,像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都是由大都督負責的,也許他也明白,這些人比自己更勝任戰役總指揮的崗位。但孫權指揮的進攻戰,總體來看勝少敗多,其中不乏恥辱時刻,特別是匡琦之戰、四次合肥之戰、江夏之戰,被曹操的東線高級將領輪流刷經驗、刷人頭。
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很多,孫權的軍事指揮能力有待提升、屢屢中計,固然是一方面,但兩國實力的差距更為要害。以魏國的水平,完全可以同時應對吳蜀的聯合進攻。孫權能夠利用長江天險,還有出色的水軍守住基業,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jm666.com/lishi/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