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為什麼要殺文種范蠡?

越王勾踐殺文種(文少禽)的時候,對文種說,你告訴了我7種滅吳的辦法,我只用了3種就把吳國滅了。剩下的4種辦法一點作用都沒有。現在,你把這4種辦法帶到地下,幫助我爹打敗夫差的爹吧。說完賜劍給文種,於是文種就自殺了。

這一件事其實是不太容易讓人理解的。因為實際上文種並沒有什么罪,勾踐也找不出他的罪過,說的理由讓人覺得荒唐不理解。

然而,更讓人不理解的是,勾踐讓文種自殺,文種就自殺了,一點兒反抗都沒有。那么,文種為什么一點兒也不反抗。

越王勾踐為什麼要殺文種范蠡?
 

(勾踐劇照)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回答,勾踐殺文種,把范蠡嚇跑,有什么惡劣的影響。

誠然,古代開國皇帝都忌憚功臣,想要殺掉功臣,免得功臣做大,威脅到自己的皇位。但是,越王當時只不過滅掉了吳國,距離稱霸諸侯,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如果這時候就貿然殺掉功臣,後果是很嚴重的。為什么說後果很嚴重呢?

其一,自斷臂膀。文種已經被證明,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宰相。當勾踐與范蠡到吳國當奴隸服侍夫差的時候,是文種在越國境內,大力發展生產,凝聚民心,訓練士卒。讓越國雖然是戰敗國,依然精神不倒,具有極大的凝聚力。

要在打敗吳國的基礎上,還能稱霸諸侯,文種這種宰相是必不可少的。勾踐殺掉文種,完全是不斷臂膀。

其二,阻絕人才。我們知道,人才在諸侯稱霸統一天下的過程中,作用是非常大的。誰擁有更多的人才,誰的國力就會變得強大。越國在當時其實人才是很有限的,差不多也就只有文種、范蠡等少數幾個。相對於其他諸侯國來說,人才還是顯得很有限。對於越國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大量招募人才。而勾踐做的卻是完全相反的工作,不是大量招募人才,而是殺掉已有的人才。可以說,這完全是阻絕人才的輸入。以後便再也沒有什么人才願意來越國了。

其三,價值紊亂。一般君王要殺功臣,都會找一個恰當的理由,比如指責功臣想造反,說功臣驕傲自負什么的。但是,勾踐竟然找的是這樣一個理由,差不多就相當於說,你立了大功,但是我要你死,你沒有辦法,就只能去死。這樣做,可以說完全是引起價值觀的紊亂。

越王勾踐為什麼要殺文種范蠡?
 

(文種劇照)

一個國家如果由君王帶頭破壞價值觀,這個國家向心力就失去了。

實際情況也是如此。勾踐之後,整個越國就迅速衰敗,在國際舞台上再沒有發生過什么作用,以至於最後被楚國滅掉。

那么,勾踐為什么要做出無端殺掉文種這樣的舉動呢?

《史記》裏,司馬遷借范蠡的口,表達了他對這件事的評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司馬遷是從形象和性格上來解釋文種被殺的原因。事實上,性格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勾踐殺文種,還有更重要的原因。

當勾踐及范蠡到吳國給夫差當奴隸的時候,文種一直在國內經營。在這個過程中,是文種把整個國家給凝聚起來,文種已經成為了國家的象征。而另一方面,勾踐在吳國給夫差當上馬墩,親口嘗夫差的糞便來討好夫差,可以說已經丟盡了越國的面子。以至於越國老百姓一想到文種,就是一種精神勃發的感覺。一想到勾踐,就是屈辱難受的感覺。

也就是說,文種的威望越來越大,勾踐的影響力越來越小。

越王勾踐為什麼要殺文種范蠡?
 

(范蠡劇照)

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是分封制,君王和公卿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界限,全看他們之間的影響力。如果影響力很高,就會受國民的擁戴,被封為君王。包括“三家分晉”等等,都是這樣的結果。

可以說,文種的影響力,已經足以取代勾踐而成為新的君王。

勾踐想要除掉文種,但是,他想不出理由,因為文種沒有犯過任何錯誤。沒犯過錯誤,就找不到殺他的理由。

所以,才有勾踐和文種的一番對話。實際上,這是勾踐采用的一種特殊辦法,讓文種以為他的父親允常“殉葬”的方式,來處理這個問題。

在當時,“殉葬”是極為普遍的。一個君王死後,一般都會找那種賢德的大臣,讓他“殉葬”,目的是讓他到地下後,繼續輔佐君王。

既然“殉葬”是存在的,而文種作為一個賢德的大臣,勾踐讓他去為其父親“殉葬”,文種就找不到反駁的理由了,所以才能自殺。

(參考資料:《史記》)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jm666.com/lishi/867/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